刘海明:看看“城市改名账”的荒唐算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00:05 红网 | |||||||||
豫剧中的“包公戏”,一直很受欢迎。《下陈州》和《陈州放粮》中的陈州,在河南淮阳,隶属于周口市管辖。如今,从淮阳到周口,出现了一股呼吁为城市改名的声音。——河南周口市发改委办公室主任宋昌推算说,如果淮阳县名能改名为陈州县,当地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000元,淮阳县有130万人,总计就是1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从长远来看,说‘陈州’招牌值100亿元人民币不为过。(《河南商报》9月16日)
俗话说,穷则思变。人尚且如此,何况偌大一个城市?时下,给城市改名,有些时髦。城市为何改名,原因不一,归根结底,据说还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改名是不是真的很神奇,可以让一个穷市脱贫致富,我不是预测学家,也不是未来学家,不好说。但是,在一些官员的算盘上,大约是完全可能“化平凡为神奇”的。 淮阳更名为“陈州市”,到底有何作用?周口市发改委主任宋昌有一套自己的算法。笔者将之称作宋氏“城市改名账”算法。他假定淮阳改名陈州后,每年能给淮阳人民带来人均千元的增收。他演算的结果,130万人的淮阳,届时每年可以增收13亿元人民币。不用国家投资,不用百姓巨资,不用企业创造,仅仅更改一下城市的名字,一个县级市每年能有如此可观的创收,如果国务院不批准淮阳改名,简直就是最大的渎职!如果宋氏的“城市改名账”是定理,经得起检验和推敲,我觉得国务院完全可以委任他主持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全国所有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抓紧掀起一场改名运动,中国提前几十年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不该有多大困难了。 城市名称的变更,有个历史过程。城市有如人名,一经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还有惟一性。频繁变更,难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光是地图改名、电话区号变更就够麻烦的)。所以,城市改名,除非特殊情况,不该鼓励。至于说城市改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简直幼稚得可笑。假如宋氏演算法真的科学,诚如网上的跟帖评论所说,干脆中国改名“美国”,中国的城市改用世界上发达城市的名字,那样带来的轰动效应岂不更大?城市名字越响亮城市的旅游业越发达,我们的城市都纽约、东京、伦敦、巴黎了,旅游业不比一个古名“陈州”更能吸引游客涌入淮阳旅游参观?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恢复一个旧时的地名,那些知道包公传说的,也未必肯于因此到新陈州凭吊包拯丞相;那些不熟悉包公戏的,对历史上的陈州尚且没有什么印象,凭什么促使他们必须到淮阳观光?人均一千元的改名效益完不成,宋氏算法可以当作笑柄遗臭下去,但是,满以为画饼可以充饥的“新陈州”人民,他们所受的愚弄,由此造成的精神损失,恐怕不是“城市改名账”所能赔得起的。 人穷不可怕,怕的是不合逻辑的异想天开。这样的异想天开,只能给在周口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添丑,而不是增色。 作者:刘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