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廖德凯:向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恶意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2:00 新京报

  廖德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银行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使学生获得了不受家长控制的“财权”。信用卡透支后的免息期规定,则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额外消费。

  新学期开学不久,宁波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就忙着办理各种可以透支的信用卡。这些
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从3000元至2万元不等。

  然而,在大学生们享受轻松刷卡消费的同时,一些家长对子女拥有可透支

信用卡的这一现象深表忧虑。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的李先生说,今年刚考入大学的孩子有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他眼下最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乱花钱,让家长替孩子的不理性消费埋单。(《浙江日报》9月21日)而最新的一篇报道则印证了这些家长的担心。据9月19日《杨子晚报》报道,因为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额,一位大四学生无奈之下离校出走到苏州打工。而他的父亲为了寻找到儿子,从家乡跑到学校,住进儿子宿舍,期盼儿子能早点回来。这是近日发生在河海大学的真实故事。

  确实,对于刚刚取得“独立开支权”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理性的

理财意识和节约消费意识,因此,如果手上所掌握的资金额度过高,出现不理性消费行为几乎是必然的现象。

  银行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事实上,正是银行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将高校作为其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向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恶意理性,应当被叫停。

  所谓恶意理性,笔者认为,是指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利用相关对象的天然缺陷,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其特点在于,在恶意理性行为中,目的是合法的,手段也是合法的,但却因其利用行为对象的天然不可弥补的缺陷来牟取利益而有着道德缺陷。这种恶意理性会使社会(或第三人)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而这个不利后果本是不应当发生的。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理性的消费观念,一般来说,家长都会在给其可控制的资金额度上进行限制,以此控制孩子的支出幅度。也就是说,学生的真正理财人是家长而不是持卡者本人,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的。在家长的实际控制之下,如何往孩子卡里存入资金、存入多少资金、多长时间存入一次,都是家长在掌握,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其理财,并逐步树立孩子的理财观念。试想想目前中国大学生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种方式确实必不可少。

  然而,银行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却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使学生获得了不受家长控制的“财权”。信用卡透支后的免息期规定,则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额外消费。据了解,现在大学生中“寅吃卯粮”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到开学,许多学生就将家里给的生活费拿来偿还上学期欠下的债务。

  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财政监督”,使家长为孩子的不理性消费而增加了负担。

  而这一切,其实正是银行所乐意看到的。银行将大学生列入推销重点,除了大学生的正常消费之外,利用其消费的不成熟而刺激其进行消费,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战略行为,正是一种典型的恶意理性。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个规定,禁止向大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对已经推销出去的信用卡应当进行限制消费或者收回。否则,银行的理性收益,必然会造成家长的非理性支出,最终将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