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珊:食在广州情怀怎样去留给下一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10:43 南方报业网 | |||||||||
“你知道云吞面最早只是出现在西关大宅吗?它小小的一碗,供有钱太太们打完麻将后吃几口,不是为了填肚子,只为了‘滋味’。它是一种金贵的食物。”美食家何先生在被问及广州食品的时候,这样告诉我。 有个外地朋友曾经问我,广州人为什么好端端地把外省“馄饨”改造成云吞,而且连名字都改了,有点不知所谓,我当时哑口无言。然而在何先生这里就有一个很动情的答案
将西关美食如此有感情地娓娓道来的人,不是西关人,不是广州人,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现在是香港著名餐厅正斗金厨的老板。无独有偶,昨天《穗港澳五千少儿选“城市十大”》(见11月12日广州日报)里面提到,香港和澳门的小孩子在挑选自己城市的代表时多以美食为主,如蛋挞、鸡蛋仔,而奇怪的是,素有“食在广州”的广州小朋友没有选择其美食为标志。 小朋友当然不知道,早已关闭的大三元,那是身份的象征,地位曾经高得可以置之口头禅,人们喜欢说“请你去大三元‘四围酒/走’。曾经矗立在中山四路和文德路交界的致美斋,单凭酱油就可以威霸羊城,它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指车流如鲫的“冲煞位”,但最终抵不过厄运,如今偏置一隅,轻易找不到它。贵为“广州第一鸡”的清平鸡也以关门大吉告终。曾经小桥流水,如富贵人家庭园的泮溪酒家,吃环境更吃味道,现在却以赤裸的铁丝草草捆住已失修的栏栅…… 本来得天独厚的大三元、清平饭店,显赫一时,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凭吊。到底是谁葬送?寥寥数句却道出无限沧桑:“产权不明、资金不足、管理落后、质量下降、干预过多。”历史,是荣誉也是包袱,不能及时改革谋出路,即使是“第一”、“惟一”也于事无补。 像惠如楼、致美斋等一些老字号,因为地铁的建设,因拆迁安置不当被迫搬迁到偏僻的地段,人气急跌,经营一落千丈。规划部门已与文化局一起提出“老字号”名单和保护建议迟迟未能落实。广州人眼睁睁看着这些辉煌一时的老店,一步步走向衰亡。 很难怪广州的孩子不懂得这些美食,那些曾经响亮一时的名字,那种对美食宛如情人般的倾慕态度,那讲求美食和环境合一的执著,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离去。在广州人的结构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广州的美食市场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美食的舞台,而广式美食的传统却逐渐旁落。美食,讲的是滋味,归根到底讲的是一种态度。要把“食在广州”留给广州的小朋友,广州人应该先问问自己,在对待经典美食、品牌产品上依然还有那种“品味一呼气的云吞”情怀否? 何颖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