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扬鞭蹇行整一年
5月20日,正值马英九掌政岛内一周年。被认为运气素来极佳的马,意气风发刚刚挥鞭淡水河畔,却遭遇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本刊特派记者赶赴台湾,近距离盘点马氏周年政绩。
马氏新政以两岸关系于和平改善中求经济共荣为亮点,在两岸互相释放的善意之下,年来进展得可谓有声有色。其“先经济,后政治”的模式已引动台湾政经两界的连锁反应,尽管岛内的政治环境使其施展空间受限,包括国民党等各种政治力量出于各自考虑也多主张“马儿啊,你慢些走”,以免收获不可控的政治果效。但在全球化格局中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加之高度外向依赖型经济不容乐观的出口形势,以及民意的压力,都使“拼经济”成为马政府着眼当下的唯一选择。
狭路山径方显骑手胆识。政党轮替的民主生态下,岛内民众拥有试错的权利。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竭力分辨着台上的这一个,究竟是不是台湾需要的那个既清廉又能干的领导人?
而时间刚刚过去一年,更大的考验其实还在前面。
——本刊编辑部
马氏新政这一年
本刊记者 赵灵敏
5月20日,马英九就任台湾领导人一周年。对这一年的是非功过,人们热烈评说,而近期发生的几件事,似乎具有特别的指标意义——
4月28日,台湾获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的邀请,成为WHO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观察员(其它6个观察员分别是梵蒂冈、马耳他骑士团、国际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红新月会、国际国会联盟、巴勒斯坦)。这是联合国专门机构首度使用“中华台北”名称。
4月底,中国移动宣布计划将向台湾远传电信投资5.33亿美元,此举被视为一个强大的信号,表明台海两岸持续多年的不和谐关系正在迅速改善。但5月12日,台湾“经济部长”尹启铭表示,台湾不会马上允许大陆投资其电信运营商,这可能会推迟、甚至断送大陆对台湾上市公司的首笔投资。
5月6日,刚刚参加完第三次江陈会的江丙坤提出辞任海基会董事长,之后去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双方相谈后表示“心有同感”,吴伯雄更丢出“请不要逼我们走向墙角”这句话,谁有能力将执政党的头二号人物(江丙坤兼任首席副主席)逼到墙角,实在令人好奇。虽然江丙坤后来收回了辞呈,但蓝营内部的整合仍让人浮想联翩。
5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前“行政院”院长苏贞昌在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陪同下首次到台北看守所探视陈水扁。对于一年来一直试图和陈水扁切割的蔡英文来说,这一举动显然有着难以名状的感慨和无奈。而5月17日,民进党主导的“呛马”大游行就将开锣,届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和对抗,殊难预料。
这几件事,似乎是马政府过去一年新政果效的缩影。过去一年,海协海基两会复谈,台湾恢复大陆官方媒体赴台驻点采访,开放县市长登陆,松绑赴大陆投资上限,开放陆资入台,实现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观光客赴台旅游,再加上陈云林赴台访问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两岸关系回到一个理性与良性互动的轨道上来,一度笼罩在台海上空的战争阴云正在远去,这是马英九一年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但另一方面,马许诺的“633”竞选口号,亦即经济成长率6%、失业率3%、国民所得3万美元,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更已成为明日黄花。早在去年8月4日,马在接受外国报纸访问时就已改弦更张,认为“633”要到2016年才可能兑现。尽管开放了陆客来台,但因陈水扁执政8年期间令岛内经济积弊日重,尽管马氏新政用心不少,但短期之内经济仍难见明显起色。
而在政治层面,蓝绿阵营的攻讦和分歧有增无减,台湾行之经年的恶质政治文化仍在继续。陈水扁大审虽然已进入司法程序,但仍有能力通过绝食和喊话影响绿营和台湾政局,而特侦组侦办的二次金改案、外交机密案却无任何进展,关键人物陈致中未予收押,“御医”黄芳彦潜逃美国,4个多月却未予通缉,检察总长陈聪明成为众矢之的,被指“通风报信”、“吃案纵放”,而宣称“不沾锅”的马英九没有任何宣示动作,更增加选民的疏离与愤怒。
承载着台湾人民的期待,马英九政府一年前的开局气势如虹,为什么几乎在没有蜜月期的情况下就焦头烂额?这一年的治理困境,是新手上路的必然,还是领导能力有限的宿命?形象清新的马英九,是否有能力给台湾带来真正的改变?已上正轨的两岸关系,下一站将驶向哪里?
马英九改变了什么?
马英九政府蜜月期的结束,可以说源于任命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当初吴伯雄从大局出发,劝退了多名战功显赫的角逐者,并开导说只要大选获胜,大家都有用武之地。可以说,国民党赢回政权,许多人等着分一杯羹。但大选之后,马并没有把陆委会主委这样重要的职位留给国民党人,也没有把“行政院长”留给党内大佬江丙坤,而是任命了曾任东吴大学校长的刘兆玄。
此后,马英九推行“党政分离”路线,重大人事安排与决策不与党内高层及党籍“立委”协商沟通,这激起国民党内的强烈不满甚至公开对抗。在“立院”占绝对优势的泛蓝“立委”否决了马英九提名的“监察院副院长”沈富雄等4人、迫使“考试院长”提名人张俊彦退出“立法院”审查程序,重创马英九声望。
马英九之所以这样做,台湾知名评论员南方朔认为,这是“明星”心理在作祟:马英九把自己当成明星,而明星往往不在意已有的“粉丝”,而更操心谁还没有拥戴他。所以,他的目光很快从支持他的721万人移开,转到了反对他的500万人头上,还美其名曰“扩大社会共识基础”。
而从马英九的成长经历看,幼承庭训,留学返台后,仕途一路顺遂,晚近更成为镁光灯前的熠熠巨星,马英九很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家所想要看到、习惯看到的“马英九”:维持标准笑容,跑步游泳,永远对人彬彬有礼,应对进退不愠不火,谈吐条理清晰。他追求完美,害怕遭到否定和批评,最后,完美变成了他的束缚,泛蓝阵营认为他吃里扒外,泛绿则得了便宜也不感谢,演变到后来,他想要把一些绿官换掉也都会被说成是政治清算。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青也认为,马英九人格上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有弱点,也就不能体谅别人的缺点,少了雍容大度,也不习惯“海纳百川”,幕僚团队同质性高,造成领导格局上的瓶颈。
马英九大量起用的前政务官与学者,国民党立委苏起和其胞弟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主委苏永钦、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高朗、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金溥聪、东吴大学校长刘兆玄、国民党副主席关中、詹春柏及党秘书长吴敦义等,绝大多数是充满理想色彩、个性温和的学者,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沾锅”,与实际政治环境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期。而同质性高的结果就是思考逻辑跟观念太接近,想法单一,缺乏激荡与创意,形同“一人决策”。因此,刘兆玄“内阁”号称“老手上路”,但应对突发事件缓慢,政策反复多变,诸多官员发言不当,多次酿成巨大风波。
不过,马当局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不仅仅是用人的问题,也有制度设计上的缺失。民进党政策会副执行长刘建忻就认为,“刘内阁”失控,追根究底是体制问题,因为“行政院”本身就是脱离民意的制度设计,“阁揆”既不是民选首长、也不是“国会”议员转任,“行政院长”由“总统”任命,“国会”没有同意权,注定“行政院长”会与民意脱节。
马英九当局有着太多自我设限的包袱,在权力上缺乏大开大阖的魄力,这些都有待调整。所幸,那些遭人诟病的地方都不涉及贪腐、跋扈、邪恶、以权谋私。放眼台湾甚至华人社会,这并非很常见的品质。“不粘锅”固然不利于在各派力量之间折冲调和,但其“士大夫无私交”的坦荡仍令人钦佩;清廉而平庸固然有遗憾,但对台湾来说,那个既清廉又能干的领导人又在哪里呢?一个清廉自持、没有多少派系根基、不擅“厚黑”又不获党内大佬加持的政治人物,却能够登上权力的最高峰,这是民主选举才能创造的政治文明奇迹。很多支持马英九的人,大概也就是为了这样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
但国民党包括台湾的政治文化依旧。3月14日,台湾苗栗县第一选区“立委”补选,国民党提名人陈銮英,败给了脱党参选并遭开除党籍的康世儒。3月28日,台北市大安区“立法委员”补选。这个区的人口组成以“军公教”(军人、公务员、教师)和外省人居多,几十年来都是国民党的死硬铁票区,国民党最后虽然赢了,但赢得极为难看。
这两件事,都被解读为马政府施政不力的恶果,却少有人注意到,陈銮英的丈夫李乙廷涉及贿选,并遭对手提起当选无效之诉,国民党轻轻松松提名李乙廷妻子陈銮英“代夫出征”,显然轻忽过去“清廉政治”的承诺,也无视“当选无效之诉”的效应;大安区原“立法委员”李庆安的美国国籍问题扰攘了一年多,国民党并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止血”。而前台东县长吴俊立因贪渎遭诉判刑解职,国民党就直截了当提名吴的太太邝丽贞参选,国民党即使赢得县长选举,却没赢得名声。而这样一种由派系左右当选者的文化,在台湾政坛特别是基层是普遍现象。
马英九执政后,处处依法办事,不干预司法,不介入政商关系,为台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台湾要重建一个新的社会,重构民主社会,完善法治,重塑台湾社会的正义是非价值,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