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坠落轨迹:炫耀财富爱忽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6日09:53  三联生活周刊
民间天使投资第一人坠落轨迹:炫耀财富爱忽悠
红鼎创投董事长刘晓人(资料图)

  5月4日,刘晓人独自走进浙江省德清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突然宣布自己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主动自首。到6月10日,德清县人民检察院宣布,刘晓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批准逮捕。这位曾被称为“民间创投第一人”留下的,是高达2.15亿元的巨额债务和20多名无奈的债权人。据估计,如果加上仍在幕后的债权人,刘晓人的资金漏洞应该超过4亿元,而在前台的创业投资公司“红鼎创投”的账面上,却只有3000万元的投资项目。传统的民间拆借与现代的公司创投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金钱黑洞。

  记者◎陈超   插图◎陈曦

  自首

  4月29日,浙江省德清县城关法院突然收到一纸诉状,姚财康起诉刘晓人借贷1980万元不能按期归还。

  这次诉讼对整个德清县商界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姚财康是当地著名企业家、县人大代表,他的诉讼使刘晓人的借贷网络第一次浮出水面。“姚财康起诉第二天,我就接到刘晓人的电话。”余老五(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他是刘晓人10多年的密友,也是红鼎创投公司的股东之一。“刘晓人当时很着急,说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还他,让我出面调解。”4月30日,余老五赶到县城的红韵坊茶馆,在一个包间里与姚财康见面。

  “见面前,刘晓人对我说,现在他正在做一个项目基金,钱都在基金里,一时拿不出来。”余老五说,见到姚财康后他也如此解释。按照浙商中的辈份,余老五和刘晓人都应该管姚财康叫师傅,“我当时只能劝他,刘晓人现在遇到困难,咱们只能协商慢慢还钱”。刘晓人所说的这个项目是杭州市下沙开发区的一笔项目基金,按照意向书,基金总额1亿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500万元,通过集资筹款另外7500万元。去年底,刘晓人用这份意向书在德清县的浙商中筹款,姚财康得知刘晓人筹款,就向他催还所欠借款,却被一拖再拖。直到4月底,忍无可忍的姚财康提起诉讼。

  “我在跟姚财康谈判时,才知道他公开的仅仅是1980万元,实际借款数额达到3800万元,连本带利达到5800万元。”余老五告诉本刊记者,最初姚财康并不同意分期还款的协商条件,执意要求冻结刘晓人当时正在筹集的基金,“可是检察院去查这笔基金的时候,却发现刘晓人根本没向这笔基金里打一分钱。姚财康这才知道拿不到钱,只能同意刘晓人分期还款”。

  5月4日上午8点,刘晓人到城关法院签署调解书,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分期还清姚财康1980万元的借款。本以为能暂时渡过难关的刘晓人没想到,正是这次诉讼暴露了他自己的资金危机。“5月4日下午,刘晓人从法院回来,就去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巧的是在事务所碰到了另一个债权人。”据说这个债权人有“社会上的关系”,在事务所碰到他,就直接威胁他立刻还钱,并且把刘晓人堵在房间里。刘晓人又向余老五求助,余老五说他赶到律师事务所时,被拦在门外,透过窗户,他看见刘晓人在哭着不停地发短信。17点左右,警察赶到现场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之后,刘晓人到德清县公安局经侦队自首。

  经过经侦队的讯问,刘晓人承认自己吸收民间资金,已经无力偿还借贷。“他是真的挨不下去了,否则也不会来自首。”经侦队队长潘国良曾这样表示。

  茶楼里的民间拆借

  德清县隶属湖州市,距离杭州仅有不到一小时车程。从杭州一路向北,104国道两侧都能看到德清县的企业,行业涉及钢琴、涂装、建材等,据说德清有一个镇的钢琴产量占到全国的1/3。浙商大部分以餐饮、制造业起家,经过几十年积累,形成浙北独特的中小企业集群,红鼎创投的诞生就基于浙北传统制造业奠定的资金基础。

  余老五一家兄弟5人,老五跟刘晓人的关系最密切。余家和刘晓人都住在德清县上柏镇,这个104国道边上的小镇就有上百个小企业,在当地颇有名望。刘晓人也是依靠余氏家族等同乡商人的支持,成就了“天使大哥”的“事业”。

  余老大(化名)是余氏家族的族长,他说:“我们兄弟五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餐馆起家”。余老大回忆,兄弟5人在德清、杭州及安徽连续开了几家餐馆,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开始涉足涂装行业,与美国一家企业合资在德清开了一家涂料厂。积累了几百万元资金后,5人分散到全国各地继续家族生意,有的做服装,有的继续投资餐饮,近30年整个家族成为上柏镇数一数二的商人家族。

  在余氏兄弟眼中,刘晓人已经算是家乡的能人,喜欢书法,这在乡下显得很有文化。同乡总结刘晓人的性格时,不约而同地用了东北话“爱忽悠”。余老大向本刊记者回忆:“他曾经跟我说,有一次他去看一个领导,顺便在路边买了两个西瓜,结果跟那个领导说‘这是我80多岁的奶奶自己种的,请领导尝尝’。这样的本事我们一般人学不来。”

  余氏兄弟起家时,刘晓人也开始投资。90年代末,他在镇上准备开一家根雕厂,因为缺乏资金,他说服粮食局的会计,暂时挪用国家粮食收购款700万元。不料第二年根雕厂严重亏损,刘晓人经过多方筹措才还了400万元,结果,参与挪用公款的会计被判刑,刘晓人也险些有牢狱之灾。

  为了偿还根雕厂的亏损,刘晓人几乎身无分文,“当时他还跪在我们家哭着求我们帮他一把”。余老大回忆,于是他就把刘晓人留在自己厂里做工,每月发五六百元的工资,“连他儿子的学费都是我们家支付的”。

  到2000年左右,刘晓人用自己积攒的钱,到县城一家酒店大堂里承包了几个茶座,到2004年,他又在县城开了“红韵坊”茶楼。这家茶楼成为他起家的平台。

  “到茶楼里喝茶的都是德清本地的老板。”余老大告诉本刊记者,刘晓人在办茶楼时就已经颇有心计,他使用的是德清交警队一名工作人员孙剑的姓名,“名义上茶楼不是他自己的,可以避免他的熟人赊账”。接待客人的时候,刘晓人又以茶楼老板的身份出现,与平日低调的浙商不同,刘晓人似乎更愿意炫耀自己的财富,“光名车就有好几辆,宝马、奔驰、保时捷”。这样的表现让德清商界对刘晓人刮目相看,一时间红韵坊茶楼成为德清县商人的集散地。

  “商人之间的拆借成为刘晓人发财的起点。”余老大告诉本刊记者,企业主之间,时常出现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的手续又比较复杂,商人间的临时拆借就成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刘晓人在茶馆中结交了大量企业主,对于资金短缺的信息了解最快,“他就成了企业主之间拆借的中间人”。

  余老大记得最初的几笔拆借都是几十万元。“他对我说,一个老板临时有笔生意,现在有3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如果能借一笔钱补上,这笔生意就有30%以上的利润,这笔钱也有5到6分的利息。”最初的借款数额大多在30万~50万元,期限也在10天至一个月,有时一个月的利润甚至能超过10%。“他也经常劝我们说,这笔钱比放在银行里强多了。”随着他连本带利归还周期很短,迅速与德清当地商企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红韵坊茶楼成立之初,刘晓人给债权人的回报非常诱人。2006年他找到余老大,说有一批煤炭生意,已经联系好买家,但是缺500万元资金。“他告诉我如果借500万元给他,他一个月内就能还上,还至少保证6分利。”余老大说他当时有些犹豫,可是想到从前刘晓人资金周转似乎一直没有什么问题,就拿出了500万元现金。果然一个月之后,刘晓人还给余老大560万元。这让余家喜出望外,对刘晓人的信任也上升到顶点。“最多的一次,他来拿现金,我们用编织袋装了满满三袋。”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刘晓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