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秦俑馆馆长: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水平世界一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6日10:11  三联生活周刊

  现场直播考古发掘并不鲜见,但对于长年低调、地位显赫的兵马俑,这样的众目睽睽,引来的是各种喧嚣大杂烩。除了对出土文物的报道,“四分钟掉皮”、“挖掘兵马俑合法与否”,大台小报连同网络一拥而上,夹杂对上世纪发现历史的讲古、连讲坛节目的老师也加入进来,于是博物馆通知不再接待记者。“我现在压力很大。”馆长吴永琪告诉本刊记者,“挖还是要挖下去,接下来5年,20年,往后,兵马俑不能再停滞。”

  记者◎葛维樱

  陶器彩绘保护技术

  5年2000平方米。“这只是一个申报的数字,至于是10年还是20年才能把2000平方米发掘完毕都没关系,甚至在我的想法中,西面可再继续开一个方向出来,当然这需要更多论证。”吴永琪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次发掘一号坑圈定的范围是23号至27号方。“一年一个或者两三年一个方都可以,这不是土方。”这个位置是反复论证过的。一号坑一直在修复,但是发掘没有做。直播发掘选择了文化遗产日,实际上从去年底就开始准备了。兵马俑的布局是不是对称的?前面的土已经揭掉露了头,后面西北角是什么布局?前面有3排面向东的陶俑,后面是不是有面向西的断后部队?即使不理会学术上的问题,国家文物局的意见是,先把整个大范围内的结构搞清楚。“这就是好几代人的事了。但从一号坑开始,这次,不能停了,如果不出意外,一号坑有200年可挖。”吴永琪说。

  每个分组5人发掘5人保护,是1比1的力量。“陶俑大多破碎,修复时间太长,原则是相同位置,碎片原始位置移动,但是要反复比对,准确地拼出来,过去力量有限,天天做还是追不上进度。说是大面积发掘,其实只是一个数字。”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告诉本刊记者,“以前我们没这个条件,陶俑倒在一起,如果硬拼就难以保证全真,现在有最详细的方案。”

  按照出土器物类型,《一号坑发掘保护方案》对陶器、金属、土遗址、脆弱文物和现场微生物都列出了极为详细和专业的计划,对每种文物的发掘和保护细节给出了时间、距离、量度准确至单位的描述。特别是对陶俑,出土时的种种情况都考虑在内。“连土里的花纹、痕迹我们都可以提取。”秦俑队副领队容波告诉本刊记者,尽管这样,今年初的专家研讨会上依然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连国内专家都需要最详尽的解释。“受到关心的各种技术问题,经过十几年的中德文物科技保护合作项目,其实已经得到解决。”容波说。

  这些年参与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科技问题的国外科技力量以德国为主,此外还有比利时等国,传闻中的日本倒从未染指。1978年中德科技合作由两国政府牵头,此后航空、语言、考古方面的合作都做在了别国之前。1987年以来,陕西省文物局与巴伐利亚州文物局签署了包括秦俑保护在内的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科技合作的文件。涉及秦俑博物馆的有秦俑坑土遗址加固、秦俑彩绘分析加固和秦俑修复技术改进三方面。1990年陕西省自己研究彩绘保护技术,1992年中德开始互派学者,到1996年容波加入,“我去了德国五六次,每次3个月到半年”。

  容波最大的感受是:“一开始我方本着请教的心态,去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文保科技方向,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依靠德国。这其中我们不断提问并且进行试验,彩绘的颜料结构、成分、工艺等等全部都成了有解的答案。虽然他们发展早,但是东西少,我们从信息需求转而到了理念的接纳。样品当时我们还要带到德国去试验,因为国内文物领域的科技检测还非常落后,检测单位只有工农业的图谱和标准,那种大众化的判断不是我要的。到了我加入的1996年左右,中德双方已经进展成为平等交流,我们在技术、设备上都积累了能量,2000年以后,国内大手笔投资文物保护,这种合作开始转向以我为主的局面。现在国内实验室水平已经很高,在陶器彩绘保护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向国外输出技术。”

  科技自主是兵马俑博物馆敢于动手的先决条件。“现在发掘一号坑的设备材料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的,而且还在不断研发中。1997年彩绘保护技术在残片上试验成功,1999年正式在发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绿脸俑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也就是说,彩绘保护是一个已经解决并且发展了10年的技术。这个技术在2004年得了国家级二等奖,不仅仅是兵马俑、汉阳陵,还有这几年秦始皇陵发掘的其他从葬坑,比如百戏俑坑等,彩绘保护都已经做得很好了。”

  36岁就担任副馆长的吴永琪现在已经58岁,也是十几年里,彩绘技术中德项目的中方带头人之一。“倒退20年,意大利、日本、美国、德国等国的文物保护技术确实领先,那时候中国出土纸张、竹木器、漆器都是用人家的技术设备。”但现在吴永琪认为,中国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水平在很多领域里,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程度,“漆器的问题湖北早就解决了,而我们的陶器彩绘保护技术,可以说现在是世界上最好的”。

  被误读的“掉皮”

  “兵马俑的彩绘一出土全掉”的说法是个噩梦。即使对于考古一无所知的人,也都从这种说法上得出中国文物保护方法落后的结论。“现在来的很多媒体,不太懂考古发掘,他们还自己解释很多,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文不对题,莫名其妙。对兵马俑发掘本来很严肃,但是现在路上问问,一个卖早点的都知道,‘兵马俑彩色保不住’。这是科研行为啊,没法干事儿了。”当然吴永琪的牢骚归牢骚,兵马俑博物馆多少年才奋斗到自己的发掘资格,“肯定不会因为这些声音就被阻碍,就是有点委屈”。

  “其实发掘不用准备,我们就按照前10年一直发展下来的方法做,资料搜集及时,信息电子化这些我们早就实现了。我们不怕舆论,不接待记者也是因为想正常工作,怕出现失误。”吴永琪向本刊记者仔细解释了“4分钟掉皮”的说法:“有些陶俑的外表有一层漆皮,我们发掘出了有漆皮的残片,就会拿到实验室去。根据以往经验,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4分钟后漆皮就会因为失水而卷起。应付这种情况的办法是,用一种P5材料加以固化,这是由几种人工配置的树脂等物合成的,早在1990年我们就研制成功并开始使用了,现在很多地方竹简等保护措施都用的是我们研究的这种方法。用新认知对待新出土的文物,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二号坑出来的就是彩绘俑,而一号坑历史上遭到过火烧水淹,几乎全没了颜色,二号坑只有水淹过,再加上实验室的技术,彩色都保留了下来。”刘云辉说。容波也无奈地说:“历史记载兵马俑通体彩绘,但历经沧桑保留的颜色已经不多,现在一号坑出来的个别残片上有彩绘痕迹,已经能受到技术保护。”应用于彩绘保护的是一套物理方案和一套化学方案。简言之,物理方案是电子束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固化的保护方法加固。以一种叫“Hema”的单体物质渗透在彩绘表面,然后以高能电子束冲击,这样就在表面形成了一种膜。此后还要根据时间加固。尽管这套设备陕西当地就有,但是更适用于平面,一块残片要经过处理,就要通过人手工来变换角度,极为繁琐,而且成本高昂。容波说:“Hema的成分近似隐形眼镜的药水,比较安全,既不会形成网状结构,也不会变色或者吸引微生物,文保方面使用这种物质的只有我们兵马俑博物馆一家,是科技成果的拥有人。”

  化学方案应用得更加广泛,在每个考古队员的身上都会看到一个化妆品一样的小喷瓶。“里面是30%PEG200水溶液。”现场有各种测量仪器,“湿度很重要,一方面漆皮不起翘,但也不能弄成泥,把颜色弄进土里”。容波告诉本刊记者。根据现场情况,考古队员知道怎么喷,喷在哪里,有的地方用小刷点、蘸,就是为了抗皱缩。“就像化妆品里的爽肤水。”兵马俑开发的技术已经被别的省学去,用于金沙船棺的涂抹,“只是分子量不一样,他们用PEG6000,更适合大面积”。考古现场特别像给秦俑残片化妆,除了喷“化妆水”,还有用小刷慢慢给外力的,还有用脱脂棉蘸满溶液敷的。

  目前发掘的这一方是1987年的回填土,和真正第一次发掘的湿度等已经不一样,非常干。“我们对类别心里基本清楚,但是数量上说不准。造型标准普通的留在原地修复,残缺量大,细部情况复杂的送实验室,这个工作我们从年初一号坑被允许发掘就开始了,一天能弄10分土就不错了,等游人离开,我们再把土过筛,用袋子装好运出坑。”尽管有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这么多年里,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实际任务量一直很小,4个人一年做一件陶俑的修复,一共20多人,一半以上的博士。这次开始发掘,让这些年轻人重新燃起了兴奋和理想。“夸张的语言是,春天来了。”容波呵呵地笑。

  技术上,现在远不是一个彩绘的问题。刘云辉告诉本刊记者:“我们过去的考古图都是画一个坐标系,全都是相对位置,而现在的GPS地图在考古上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位置。过去水平有限,很多东西不敢动怕弄错了,一堆倒的俑扑在地上,现在任何遗迹都不会放过,连一个铜戟的柄化成灰之后留在土里的遗迹,都可以加固保留。我们的实验室水平已经到了什么地步?比如唐代公主李倕的墓,全身璎珞都胶在土里,我们可以把她整体‘打包’放在显微镜下,一点点用最细的签子,把米粒大的珠子抠出来,两年的时间修复一个花冠。”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更多关于 兵马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