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之变:“四大经济”成就转型升级
■观察记者 段 愿
2006年,拱墅区召开“誓师大会”的前一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3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53%;2009年,“誓师大会”后的第二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11 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至57.4%。
这两组跨度非常大的数据之间只隔了三年的时间。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拱墅区到底是怎么做的?而答案就在“四大经济”里。
虽然拱墅区是在2010年才正式提出“四大经济”的概念,但其实近几年来,打造服务经济、高新经济、总部(楼宇)经济、文创经济一直伴随着拱墅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也就是说,拱墅区的经济结构在2007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悄然变化了。而四大经济,正是拱墅完成三年巨变的基石。
腾笼换鸟
文化创意横空出世
“杭州市最早开发的文创产业园就在拱墅区。”拱墅区文创办的朱英武得意地向观察记者介绍道。
2002年是创意产业蔓延最快的一年。拱墅区委、区政府领导抓住这个时机,迈出了拱墅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性一步。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曾说过:“路可以明天修,房子可以后天盖,但保护遗产必须今天干。”现在,一个现存的遗产就摆在拱墅人的面前—曾经是杭州市十大“创利纳税大户”之一的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有限公司锦纶分厂的旧厂房。拱墅区请来了当时文创届的先锋—北京798策划团队参与布局。这座本来要被推倒重建的旧工厂不仅毫发无损,而且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其内装饰一新。
这片工业遗址有了新的身份—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这座旧厂房也有了一个很洋气的新名字—LOFT49。
2002年9月,LOFT49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杜雨波和他的美国DI设计公司。“你已经很难找到这么空旷,可以让人的创造力毫无拘束地奔腾的去处了。”这位首席代表在苦觅了6个月后,对LOFT49一见钟情。
之后,这一带迅速聚集起一批创造新经济的创意人员:中国著名摄影家潘杰来了,室内外实验性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孙云来了,杭州著名服装设计师李琳来了,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王强来了……
才两年,LOFT49就聚集了20家极具创意活力的企业和百位创作设计人员,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商业摄影、艺术工作室等多个创意领域,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
尝到文创经济甜头的拱墅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拱墅区采取“腾笼换鸟”的模式,主动把传统工业企业一个个送出去,再把具有高附加值的清洁型企业引进来。这“一送一引”之间,拱墅的经济面貌较过去已是大不相同了。
化弱为强
服务经济造就辉煌
在2007年1月的拱墅区委五届一次全会上,区委书记俞东来表示:“(拱墅区)服务业还是比较低层次上的,宾馆等服务业、娱乐业、楼宇经济都不是很好,服务业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
而在2008年12月的拱墅区委五届六次全会上,俞东来掷地有声地说:“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把服务经济打造成为拱墅的首位经济,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争创服务业成长第一区。”
相隔两年,俞东来的语气显然已不见了那一层忧虑,透露出来的是自信和坚定。
因为,在服务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此时的拱墅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业并进”。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证券保险等;商贸性服务业是要在保持传统商贸的繁荣同时,实现打造服务业成长第一区的目标;现代服务业主要是发展金融服务业、旅游会展、教育培训等,同时规划实施以“上塘路、运河、石祥路、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区”为中心的“一路、一河、五街、六区块”的现代服务业布局。
如今,拱墅区距离实现服务业成长第一区的目标已越来越接近。仅2009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建设服务业项目90个,完成投资24.9亿元。
瓜山的建设轨迹,是拱墅区发展服务经济的一个缩影。
瓜山,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是个人口稀疏的郊区农村,改建为社区后,迅速融入到了拱墅北部大开发的浪潮中。
1999年,为了盘活沈家桥地块的80余亩土地,瓜山出资2000多万元,获得了附近石祥路沿线的20亩土地,随后建造起200余间商铺房,引进汽车业知名品牌店,将这里打造成为了汽车一条街。这是瓜山的首个服务业项目。
2006年,瓜山抓住拱宸桥地块旧城改造的时机,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投资2.5亿建造了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运河边第一酒店”—运河百瑞大饭店。
2009年,瓜山商务综合体—宏鼎国际商贸综合体开工建设。这是一个集货运、物流、商住、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其“高起点、高品味、高标准”的立足,必将对拱墅区的服务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杭汽发地块商务居住综合体、银泰购物中心综合体等十四大综合体也正在建设中。
如今,在上石高架上俯瞰,宽阔的公路、林立的高楼、奔驰的车流……一切的一切,都在骄傲地向人们展示着瓜山今天的巨变和拱墅灿烂的明天!正如区长许明所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使得拱墅由郊区成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现在的拱墅区,对于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0%;第二步,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0%;第三步,再用5年时间,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超过80%,建设成为全市及全省的服务业强区。
有容乃大
筑巢引得凤凰来栖
誓师大会之后,拱墅区各部门经过一年的统筹规划,拱墅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008年陆续呈现。
2008年3月,北部软件园(以下简称北软)开工建设。同年12月,北软一期开园。这中间短短的9个月时间,北软已经集聚了近百家软件企业。许明说:“北软的建设,对提升拱墅区的产业层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北软的发展其实和LOFT49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软园内的西湖印刷实业公司,原本守着3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除了自用外,企业还招引了一些香烟生产,以及烟盒、茶叶等包装印刷的传统工业企业。
2007年,由拱墅区出面协调,将西湖印刷实业公司的印刷基地迁移至德清,并要求已入驻的传统工业企业一一搬出。
与此同时,西湖印刷实业公司新建了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当然,所有这些新老厂房将不会再被用于工业生产,而交由园区管委会按设定的招商条件统一对外招商。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拱墅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局局长陈治向观察记者解释道,“对于西湖印刷实业公司来说,过去还要自己去招商,现在坐收租金;对于入驻这里的企业来说,老厂房的租金比其他地方要优惠得多;而最重要的是对拱墅区来说,可以有规划的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区财政收入可以逐步摆脱对老工业的依赖。”
2008年夏,浙江连连科技有限公司与北软正式签约,入驻北软E区。该公司是北软建园以来引进的特重大科技企业,是一家提供便利支付服务的网络服务商,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拱墅区一位相关负责人说,把一家印刷厂请出去,引进一家科技公司,这“一送一引”就给企业带来400亿元的交易额,利润高达8亿元,相当于一家规模纺织企业产生效益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像连连科技这样的大公司入驻拱墅并不是巧合,因为此时的拱墅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招商引资是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08年,拱墅开展了“百日招商”活动,对于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前100位企业,区领导亲自联系,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此外,区领导还带队赴香港、新加坡开展“敲门招商”活动。
大手笔招揽大生意,拱墅区在2008年先后招来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英国TESCO集团浙江总部与和记黄埔投资的屈臣氏浙江总部。在打造高质量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的构想下,拱墅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添一元—总部(楼宇)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等等。
在大项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知名大企业、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拱墅。
回首这三年,我们清楚地看到,拱墅区在发展“四大经济”,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的成效。
三年来,拱墅区“腾笼换鸟”,搬走工业产值近百亿,换来新型企业411家,区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三年来,拱墅区“筑巢引凤”,建成各类商务楼、商业楼等楼宇36幢,总建筑面积约107.7万平方米,吸引1417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入驻,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21家,为发展文创经济、高新经济、总部经济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三年来,拱墅区初步形成了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一园八区”格局。2010年1至3季度,全区园区外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运河天地创意园区(七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及北软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01亿元。
数字本身是乏味的,但数字的背后是精彩的,这些数字里包含着拱墅人的智慧与汗水。我们有理由相信,拱墅区的下一轮“三年计划”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