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中美怎么这么像?--中国人心灵的归宿经受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14:27 《环球》杂志

  一位美国朋友将被派至北京常驻,我预告说,你会发现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最像的国家。朋友的蓝眼珠子大瞪着我,肯定想: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吗?我笑,去了你就知道了。

  卿晨

  预想的差异没出现

  平素最恨喝过一点洋墨水的人动不动就大谈中西方差异。从来主张“鬼子”也是人——虽然我一说起他们就称“鬼子”,有歧视之嫌。如今“鬼子”与“鬼子”已经大不一样,“鬼子”的主体是美国人和西欧人,美国人要全球化,其实就是要全球美国化,西欧人却不干,他们是美国人的老祖宗,为什么要听这忤逆后代的话?

  看过一篇曾经广为转载、很权威的关于中西方差异的讲演文章,主讲是曾常驻西欧某国的高官。讲得头头是道,不过那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差异,拿美国人和欧洲人来比,结果是大同小异。譬如他讲到中国人好大喜功,一家小面馆也挂个招牌叫“天下第一面”之类。放到美国来,他们更动不动就说“全球第一”,“世界第一”。美国人还有一个发明,叫做“世界最……之一”。“最……”是形容词,可以任意填写,所以美国凡是有点动静的东西,都成了举世无双,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

  一日出差去纽约。火车进站之前,铁道旁全是市郊贫民区,脏乱不堪。忽见一破败潦倒的二层楼墙上,大书两个词“寰球健身房”。不禁喷饭。套用一句北京现代俗话,“谁比谁狠啊”。

  两年多前初来华盛顿只一周,发给旧时同事的信上便说,此地吃穿用品皆是国内已经熟悉的品牌,生活无一不习惯。日子略长,更知道聚众围观、破坏公物、乱扔垃圾、乱穿马路、乱写乱画等等,并非某些文化人所斥“中国人的劣根性”。于是写篇文章,名曰“一样都是鬼”,因为想起三毛曾有过的比喻,说她去留学,看洋人是鬼,洋人看她,是另一种鬼。既然同是鬼,便有相同的鬼性。

  恰巧美国国务院的一位朋友将被派至北京常驻,我预告说,你会发现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最像的国家。朋友的蓝眼珠子大瞪着我,肯定想: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吗?我笑,去了你就知道了。

  在美国陆陆续续接待了不少国内代表团,大家也与我有同感,认为中美两国其实差异并不很大,惟一不同的是华盛顿干净,空气清新。而我连这一点也几乎视而不见——看惯了西欧城市的古雅精致、一尘不染,华盛顿是颇为粗笨、杂乱的。

  去看过几个美国人颇引以为豪、自认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迹,包括大名鼎鼎的威廉斯堡,据说是殖民地时代原封原样保留下来的,亦不过尔尔,更像赝品的古董。直到有一天开车走错路,误入弗吉尼亚的一座小城,路旁玲珑有致的红砖房,虽是现时新造,却是原汁原味的西欧风格。不禁欣喜,大赞这小城才是得了真传。转念之间倒笑自己,怎么活生生一副欧洲殖民者的心态。

  在华盛顿的不适应,是很奇怪的一种,不是文化差异的冲击,而是预想中的差异并没有出现。

  少了泥土味道

  周围的老同事曾有一大共识:但凡常驻在外初回国的,无一例外都特别“傻”。“傻”,当然源自两地的差异。

  信息时代因特网的无孔不入,模糊了空间和地理距离。我坐在国内的办公室,每天看新华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捎带着看看新浪、搜狐上的八卦。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重复着同样的内容,只不过昼夜颠倒,加上两份报纸改为印刷版,如此而已。八卦的来源反而更多,一方面是不由自主地在网上多泡了一些时候,主要是来自朋友邮件(Email)的广为散发。

  休假回国,临行之前得出结论是,中美最大的不同恐怕是中国公厕内尚不提供手纸。此事虽小到不足挂齿,却足以使人狼狈不堪。我乘的飞机是经停北京转往上海。在首都机场出一回恭,一进去就发现不但有手纸供应,连牌子都跟美国一模一样。

  夜半从虹桥机场出来往上海市区走,全封闭的汽车道、高架桥,已经不是两年多前可比,绿底白字的路标牌子清晰耀眼,道边竖着隔音的玻璃幕墙,街口路面上左拐、右拐的白线清清楚楚,新设了左拐灯、右拐灯。倘若不是路标上的中文,还真不知道身在何处。而出众之处在于,所有快速路都辟有宽敞的自行车道,实现了美国人标榜,却无从实践的自行车与机动车拥有的同等权利。

  与国内朋友相约聚会,除了历数有车种种坏处的“打的派”,多半都开一辆新款轿车代步。抬眼所见之处,塞车的景象也都与华盛顿和纽约媲美。饭店、超市、购物中心,无一不是标准化的齐整。都市郊区,无一例外地圈出大片大片的地界建别墅和高档公寓楼。连鲜花店里,也清一色成了百合、玫瑰、郁金香们的天下,本地花木难觅踪影。没有赶上“情人节”,否则可以目睹满街巧克力玫瑰花的“壮观”奇景。

  这都是我在华盛顿最津津乐道向美国人宣讲的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但真正面对它的时候,心里却是很深的失落。回到我成都的家,只隔了两年多,不要说儿时的印象,就连家门口的马路我都找不着了。回想走过的一个个城市,分辨不清哪个是哪个,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曾很自豪地对美国人说,你们的纽约已经老了,上海才是一个新的纽约。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把一个个城市通通变成纽约吗?

  北京、上海,也许还有更多城市的天空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雾气,久久不散。当然是污染的结果。在华盛顿的时候,我总是狐疑,为什么自己身在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首都,却时时有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如今回到小时候的地方,找到了答案:是空气中的味道,那种夹杂着树叶、草叶和雨后泥土的空气的味道。不过几年,十几年而已,我们的都市已经丢失了曾经有过的绿水蓝天,花香鸟语。

  美国人少地多,是一个人们说滥了的事实。但这事实的结果是,美国人即使“造”坏一个华盛顿,一个纽约,只要走出去50公里,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土地,原封原样地再造一个。我们呢?

  不得不承认的差异

  面对铺天盖地的都市时尚杂志和高档别墅广告,我不合时宜地想起一个地方:华盛顿的穷人区。令人触目的不光是那里的脏乱差,而是那些黑人的无望,一脸认命的麻木表情。我在往他们面前的纸杯子扔硬币的时候,曾经想起国内靠讨钱盖起小楼的假乞丐,甚至有一丝欣慰:至少我们每个人都想过上好日子,至少都市人都还有同情心。

  我那些开小车、住别墅,嘴里还叫着穷的朋友们,不客气地嘲讽我“悲天悯人”。他们反驳我说,美国的贫困问题在发达国家中算是严重的不假,但天下没有绝对的合理,美国的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中最具活力的。看看那些高福利国家,经济多么停滞。确实,美国牺牲了穷人的利益,造就了今日的强盛和一个富人的天堂。

  10年前,我在国内下班路上穿过一个热闹的集市,自行车的闸没有捏住,碰到了前面一辆汽车的后保险杠。第一次领略铁家伙的厉害,那么不起眼的一碰,居然浑身震得“咯噔”一下子。开车的人气势汹汹地跳下来:“你碰着我的车了!”我气得说不出话来:“你的车怎么啦?我是人耶!”10年后,我们的车更多,可是那左冲右突的霸气一点都没减,人行道上依然是横冲直撞,而且最重要的是理直气壮。我很不情愿地想起了纽约街头一景:路口红灯,一辆小车没守规矩停在了人行道上,挡在一位过街老太面前。老太不由分说,抡起拐杖砸在车顶。绿灯亮,小车落荒而逃。

  这是我至今仍然不得不承认的差异,也是我最不愿看到的差异。当然,前提是抡起拐杖的老太太是白人。而实际上,“仓廪足而知礼仪”,是中国人的古训。

  总是想起那个关于穷人和富人的笑话。大意是说穷人羡慕富人有肉吃,有可乐喝,有毛料穿,而且用纸巾擦嘴。等穷人终于像富人一样吃上肉,富人改吃蔬菜了;等穷人终于喝上可乐,富人改喝白水了;等穷人终于穿上毛料,富人改穿棉布了;等穷人终于……。也许贫富是永远的差异,也许我们还是穷人,但是我们至少有衣穿,有饭吃。

  在北京街头,我走进了自己的悖论:在想喝一杯咖啡的时候,对林立街边情调各异的咖啡屋视而不见,径自推开一贯不屑的星巴克的门——因为发现自己只对星巴克心里有底。坐在星巴克里,守着一纸杯咖啡和窗外的人流车流,我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思绪找不着北。

  休假结束回华盛顿,信用卡的账单来了要付,于是去银行。例行公事之间,当然免不了要和业务员废话。

  可是这天的业务员突然很好奇地盯牢我问:“你是哪儿人?”

  “中国人。”心想美国人果然笨,看名字、看长相、看打扮都看不出来吗?

  “你原来在其他什么地方呆过?”

  “中国。”白他一眼,什么意思。

  “那你的英语在哪儿学的?”

  “中国。”原来是要问这个最常见的问题。我预备向他宣讲早就烂熟的一段话:我们有完善的外语教学体系,外语学院是一流的,不要说英语,只要你想得出来的语言,我们都有人教,有人学,而且学得和当地人一样好。

  话未出口,人家一句话把我噎住了:“可你不是中国口音呀!”

  呜呼!我是谁?我在哪?我是用什么人的眼光看世界?

  我再次迷失在华盛顿的寒风之中。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