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刘禹锡 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大诗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3 16:36 红袖添香 | |
作者:一朽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是历代公认的。白居易说他的诗所在之处都有神灵护佑,以表示对他的诗作的推崇。明人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为第一”,并说刘禹锡的诗以意为主,有骨气。刘禹锡的诗风格简约有力,通俗清新,质朴自然,对生活的观察细腻、独到,在当时被称为诗豪。他的怀古咏史一类诗作,如《乌衣巷》、《 但是,刘禹锡的过于耿介,不可避免地走向偏激,这不仅影响了他一生仕途,成为永贞革新失败潜在的人格因素,同时也影响了他诗歌创作的成就。 《新唐书.刘禹锡传》说他“自负有才,孤傲清高,心地狭窄,心中常怀怨恨”,以致很少有人与之合得来。白居易是刘禹锡交往最深的诗友,他对刘禹锡的这一弱点也看得比较清楚。刘禹锡在第二次奉召还京的途中,与白居易在杨州会面,白居易为刘禹锡写下了“亦知合被才名误,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诗句。这于其说是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如说是对他恃才傲物、率性而为做派的婉转批评。 在永贞革新期间,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一道,对于自己不顺眼的大臣动辄罢官、降职、外放,甚至处死,在很大程度上以人划线,以个人好恶定取舍,典型地体现了狭隘的性格弱点。因为这样,使永贞革新的积极意义大打了折扣(关于永贞革新的成败得失,可专题讨论,此不赘述)。 同样,刘禹锡的过份自负孤傲,导致他诗歌创作上偏重于个人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而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总观刘禹锡存世的八百余首诗,涉及时事和人民群众命运的几乎没有。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掌权,蕃镇割据,牛李党争风波迭起,中央政权严重削弱,百姓饱经战乱,流离失所。到刘禹锡中进士的贞元年间,国家已是内忧外患,面临四分五裂的危险。而刘禹锡,出身于士大夫阶层,身为朝廷重臣,对国家兴亡、国计民生不发一言,这不能不使人对诗人的情操和境界发生怀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在扬州为答白居易写下的名句。后人往往借助诗句的表面字样,根据时事的需要赋予它太多的积极意义。其实,分析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对照白居易的诗句,不难看出,那是他对自己耿介性格和二十四年流放生活的反思,并因此决心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希望梅开二度。至多,也只是表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思想和个人的进取精神,与他人无干。在他心中,只要他这棵病树逢了春,国家兴亡何足道哉? 也许因为朝廷的不公正待遇,消蚀了刘禹锡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如此解释,似乎有情可原。但是且慢,让我们读一读明末将军加诗人袁崇焕的绝命诗,又当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