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人物风流:被淡忘的康有为爱婿--北大教授罗昌(2)

http://www.sina.com.cn 2005/02/23 12:21   北京娱乐信报
  北大任教

  然而,罗昌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地道的,具有典雅教养和鉴赏力的知识分子,即近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最后的贵族”。多年的官场生涯使他深谙政界的黑暗和凶险,再加上频繁的调动和升迁也造成了家庭生活的不安定,使他逐渐对仕途感到厌倦。相比之下,他更喜欢从事在大学讲课和做学问等相对比较平静和安定的教育工作。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
他在45岁那年便做出了彻底告别官场的决定,全身心地投入了一个新的大学教授生涯。

  自从京师大学堂于1903年恢复以来,拉丁语这门课程就已经被列在了当时的课程表上,但此课时断时续,一直是由西教习或外国教员来任教的。平心而论,在北京大学的早期历史上并不缺乏精通拉丁语的学者,例如1903年便来到京师大学堂担任西学副总教习的辜鸿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最初人们并未真正认识拉丁语这门课程在大学中的重要性,辜鸿铭在京师大学堂和国立北京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也都只局限于英国诗歌。然而自从蔡元培于1917年入主北大,全面推行教育改革之后,对于学术研究的强调在北大不断地得到升温。各学科门类的研究所纷纷建立,许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学者也开设了越来越多能够跟国际接轨的新课程。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校方酝酿设立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并在“要把大学办成研究高深学术之场所”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之后,由中国人自己来创建拉丁语课程便开始摆上了北大校方的议事日程,而当时由于张作霖政府炮制的京师大学刚刚解体,而北大学院也刚刚从北平大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国立北京大学”的复校过程,百废待兴。环顾京师的学术文人圈,当时真正有能力在北大创办拉丁语课程的中国学者恐怕非罗昌这位早年在牛津大学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饱学之士而莫属。

  由于缺乏确凿翔实的校方档案材料和相关的文字记载,我们无法对罗昌所开设拉丁语课程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个深入的考察和客观的评价,但从可以找到的1929-1930学年北大英文系课程表上我们看到,当时的拉丁语课程按难易程度共分成四个班级,而且这四个班级全都是由罗昌一个人来执教的(李良佑、张日升、刘犁:《中国英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267页)。选修此课的学生人数之多也间接说明了拉丁语这门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欢迎的程度,罗昌的教授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拉丁语这门课程之所以至今在北京大学仍然是一门受到学生欢迎的经典课程,罗昌当时为此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被低估的。

 成立北大英文学会

  然而罗昌对北大所做出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开设拉丁语课程。由于他经过西学的熏陶,在外语、法律、文学、历史和外交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极高的素养,所以很快就成为了深受北大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授之一,并且与温源宁和徐志摩等两位名人并列成为国立北京大学英文学会的导师。

  1931年担任北大教授的罗昌

  北大英文学会成立于北大复校后的1929年5月24日。当天晚上有一批北大学生在大礼堂召开了会议,通过了“北大英文学会简章”(《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498-1499页),宣布正式成立以研究西洋文学、联络感情和促进英文系发展为宗旨的英文学会。该会的基本会员是英文系的学生,而其他系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申请而成为该会的特别会员。学会中分设“文书”、“交际”、“事务”和“图书”等四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有两位选出来的同学负责定期召集会议和开展工作。当时这个英文学会在学校日常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例如推举学生代表出席各系联席会议;敦促校方招回陈源、林语堂和胡适等一些著名的教授;敦请校方正式聘请已经在校的一位外教,即著名英国学者芮卡慈,为北京大学教授,并请英文系主任温源宁教授聘请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更多的名教授来北大任教;以及采取购置更多必要参考书和增添更多新课程的措施,等等。英文学会的其他任务还包括组织英文讲座、学术性的讨论,以及提供类似于现在“英语角”英语会话机会。

  当时英文系的一些教授大多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对于学生们组织英文学会一事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对于缺乏组织此类学会经验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老师们的指点和参与。尤其像温源宁、徐志摩和罗昌这三位名教授导师的“梦幻组合”更是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在北大任教的同时,罗昌还曾经在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等校兼任讲师,同样受到那儿学生的欢迎,其名声越来越响。1931年,原北平师范大学和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两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罗昌接受该校的聘请,正式出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外语系的主任和教授,由此担当起了在另一个著名大学组建外语学科的艰巨任务。

  解放以后,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的罗昌由于身体不好,生活比较低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妻子康同璧由于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夕曾被傅作义将军选为代表,跟解放军商谈和平入城问题而声名大噪。解放后,康同璧又被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代表,同时还担任了中央文史馆馆员从事康有为译著的研究整理,在政治和社会这两个人生舞台上均抢了夫君的风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罗昌这位北京名士的淡忘。罗昌于1955年病逝,终年71岁;而康同璧则一直活到了1969年,享年89岁。两人同葬于京郊的福田公墓。

  他俩在身后留下了一子一女,儿子罗荣邦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的专家和康有为传记的作者。女儿罗仪凤曾经是燕京大学才女,通晓数国外语,娴熟中外文学;但由于深受反右和“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一生默默无闻。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