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史海钩沉:胡政之1916开始对《大公报》的革新(5)

http://www.sina.com.cn 2005/03/01 16:06   书屋

  五

  欧美之旅进一步开阔了胡政之的眼界,回国不久的1920年7月,他就在《大公报》发表的《本报改造之旨趣》一文中提出:“新闻为社会之缩影。吾国社会所最缺者,为世界知识
。自来报纸所载世界消息,或传自机关作用之通信,或译自辗转传闻之外国报,东鳞西爪,模糊不明,以致读者意趣索然。本报今后于世界潮流,国际形势,当编成系统,记叙本原,以期养成国民世界的判断力。”

  向国人普及世界知识,加强系统、可靠的国际新闻报道,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胡政之在百年报业史上算得上是先驱。在上海报界欢迎会上,他就指出:“我国人与外国人隔阂太甚,必须注重国民交际。”而通过报纸普及世界知识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所以他一回到天津,即着手改造《大公报》。除了注重国际新闻的报道外,他还孜孜“以灌输政治常识自勉”,认为英国国民富于政治能力有赖于报纸对国事的详细记载,久而久之养成了英国人丰富的政治常识。他说:“报纸者天下之公器,非一人一党派所得而私。吾人业新闻者,当竭其智力,为公共利益。”他以不负“大公”之名,做社会的公仆自任,决定开辟“社会之声”栏目,作为“社会公众发表意见之机关”,“专收外稿,为民呼吁”,传达社会各界的声音。在“政治腐败,国民失望”的中国,他以《大公报》为公器大力提倡改革、寻求精神解放,所有这一切都是他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尝试。

  从7月1日起,《大公报》开辟了每天都有的“思潮”栏目,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哲学、法律、政治、社会学等。当日的“宣言”中说:“本报为顺应世界潮流,提倡文化运动,故特辟思潮一栏,用研究的精神求事理的真诚。不搀派别的意味,为一家一说张旗鼓,愿陈列其所知以供社会的批判。不愿矫饰其说,诱致社会于盲从。”此外,“世界新潮”和“经济大势”两个栏目是交错刊出的,前者发表的文章如《欧洲人之废战运动》、《日本自由劳动者组合之真相》、《劳农俄国之真相》等,后者如《商业上英美之争霸》等,大体上都是有关国际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度报道。

  7月2日,胡政之在《大公报》发表《世界新旧势力奋斗中之中国》一文,认为中国处在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必须对于旧势力足以自立,然后对于新势力乃有所建树可言”。要想自立,首先是平息内乱,修养民生;其次是充实国防。但他所说的“充实国防”不是专指练兵,他认为只有教育普及、科学昌明、工业发展,“有强健之国民,坚实之组织,则矗立世界潮流中,自可安然无虞”。

  其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出世,他即已开始关注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新旧势力奋斗中之中国》中他已提及《共产党宣言》(即《公产党宣言书》)。在《资本主义欤社会主义欤》论评中,他说:“中国自来四民平等,匹夫而傲王侯,布衣而致卿相,未尝有阶级也。……中国本无欧洲之历史,复非欧洲之社会,若强将西方社会主义之说,移植中土,此与创造历史、创造社会无异,其为不当,不待智者而后知之。”因此他提出中国的改造“当根据中国之历史国情,参酌世界之潮流趋势,采特殊之方针,取资本主义之长处,以谋殖产兴业,行社会主义之精神以弭社会革命”。“抑今日中国改造之根本问题,尤在教育,方今资本主义,已成强弩之末,社会主义之实行,不过方法问题与时间问题。于此首当注意者,为一般国民之政治教育,盖往昔之政治,为特殊阶级之专业,而今后之政治,则国民全体之职务。”

  事隔八十多年,经历无数的风云变幻之后,重温他当年的思考心得,确实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的判断容或有不当之处,他的预测可能并不准确,但他对民族命运忧戚之至诚,却不因时势的变迁而淡化。在这篇文章最后,他提醒国人要防患未然,假如国民缺乏谋求公益的道德,并无担当公务的知识与能力,一旦在国家权力支配下扩大“公生活”,结果“将养成新官僚派,或少数暴民,矫窃公意,成少数专制之局”。抚今追昔,这些恳切之语不禁让人无语凝噎。

  就此,我们可以把《世界新旧势力奋斗中之中国》、《资本主义欤社会主义欤》和《本报改造之旨趣》看作是胡政之一年半来欧美漫游、考察的总结,表达了他对世界形势以及改造中国、改革报纸的基本主张,值得深入研究。

  由于胡政之出国日久,《大公报》景况已大不如前。正当他准备重整旗鼓、改造《大公报》时,直系和皖系军阀之间的战争打响了。后来,皖系在战场上迅速战败,8月12日,王郅隆在仓皇出逃日本前夕发表声明,宣布与《大公报》脱离关系,并提退股本。同一天,胡政之也发表《启事》,“将《大公报》主笔兼经理职务概行辞退”,离开了他曾寄予希望的《大公报》。等到8月20日,“改组”后的《大公报》复刊时已面目全非,“思潮”、“世界新潮”和“经济大势”这些栏目都消失了,连报头的字体也变了样。此后的《大公报》自然不会受皖系军阀的控制,更不可能是“安福系的机关报”了。

  从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胡政之第一次进入《大公报》,前后不足四年,其间出国一年半,实际主持《大公报》的时间不过两年有余,但在他的报业生涯中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为他六年后第二次入主《大公报》,以“四不”方针开辟百年报业的“新路径”奠定了基础。

  综观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其爱国热情丝毫不亚于其他进步报纸,新闻报道客观、详实,内容丰富、活泼,评论也能切中时弊,特别是对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报道,以及对战后世界潮流、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都证明了这是一张站在时代前面的报纸,也证明为“安福系的机关报”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正是在这段经历中,胡政之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了,一张报纸如果不能经济独立,又与政治势力有扯不清的关系,一旦政局波动,报纸也就跟着跨了。虽然这一时期的《大公报》不是什么“安福系的机关报”,但其老板王郅隆与“安福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完全摆脱一个政治派别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六年后,当胡政之故地重来,和张季鸾、吴鼎昌联手盘下已倒闭的《大公报》时,办一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民间报纸,走言论报国之路的酝酿早已成熟。以后《大公报》每一页的辉煌几乎都离不开胡政之的努力,他早年那些有益的探索、尝试(比如对经济新闻、国际新闻的重视等)几乎都派上了用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