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时评:“高等院校”该不该办“企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4日15:50 新浪观察 | |
作者:林北湘 高等院校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智力资源、研发优势,按照我们的习惯理解,高校企业应当是最具发展潜力、最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大学办企业一时间蔚然成风,曾诞生出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大批明星企业。但最近北大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关村校办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的报告显示:校办企业比其他企业的效益更低,主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企业不能发挥出知识积聚的优势效应呢? 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企业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它具有国有企业所拥有的一切劣势:产权不明晰,校企不分,国家、学校、研究人、经营者等多种主体纠缠在一起,激励机制问题很难解决。而且,高校企业往往比国有还国有,往往附加上多种目标,如人事、科研、教学等等,再加上纯粹的国有体制,如此负重前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有什么优势。 高校企业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特定产物。在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的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还只是刚刚萌芽,根本没有实力和高校合作,而当时的国有企业在僵化的体制下对和高校合作也是热情不够、投入不足。为了解决大量的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高校通常选择自己办企业。 但市场才是创新的原动力,高校企业是很难解决这一矛盾的。在市场经济逐渐建立的今天,当初无奈之举的弊病就暴露出来。由于体制的限制,高校经常对企业进行干预,往往是不懂经营的人被指派去做企业,而因为有了高校的依托企业也容易不思进取,往往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转化科研成果。中关村某科技公司经理刘女士说,高校企业效益低下的一种重要原因是“科研成果与市场脱钩,企业聘请的一些老专家,虽然他们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但有些研究成果却与市场有很大差距,不具备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路线。”所以,当初为了转化科研成果而创办的校办企业,现在却因为自身僵化、难以改造的体制反而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而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在这个市场环境中,拥有清晰产权、明确盈利目标和良好激励机制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推动创新的市场主体。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关村中,与市场有着密切联系的民营企业的整体效益是优于高校企业的。所以,国外的大学是很少直接办企业的,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也没有直接办企业,而是于1951年划出大片校园成立工业园向企业开放,并向附近一些企业开放实验室、共同研制产品,并让学校的教授们以承担研究项目、担任顾问等方式参与硅谷地区的企业活动,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奠定了硅谷的基础。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研发优秀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我国近年来连续扩招、国有企业纷纷改制转让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不应在搞企业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当然,在目前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下,让高校企业彻底改制,让高等院校退出企业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成,“把高校的还给高校,把市场的还给市场”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