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学术剽窃”因何泛滥成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11:49 外滩画报 | |
作者:晏扬 前不久,河海大学11位教授、讲师联名向媒体揭露了该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新民“有预谋的系列剽窃行为”。《外滩画报》9月11日报道说,刘新民涉嫌的学术剽窃,不仅有剽窃他人的,而且有剽窃自己的——将自己近乎雷同的论文三次发表,反复报奖。据悉河海大学正就此事展开调查。 眼下学术成果剽窃现象之普遍,已经让人有些见怪不怪了,而由十多位教师联名对一个院长提出剽窃质疑,这种事情还极为罕见。学术剽窃属于何种性质、具有何种危害,人所共知,自不必多言。笔者在此想探讨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个涉嫌学术剽窃的人,以及学术剽窃现象泛滥成灾的根源何在。 从报道中得知,刘新民是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连举报他的人也肯定了这一点),他最初只有夜大文凭,靠刻苦用功考取了同济大学研究生,之后又自费去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回河海大学工作后,他竞聘成为人文学院副院长,又一手把英语系从人文学院独立出来,成立外国语学院,且为外语学院申报成功硕士研究生点,实现了英语系多年未能实现的愿望。在教学工作上,刘新民承担了高级阅读课的文学课的教学,外语系的学生反映刘新民的课“上得蛮好的”。 实际上,学术剽窃现象之所以泛滥成灾,与目前的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像刘新民这样具有较强领导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人,按道理说完全胜任院长之职和教授之职,为什么还“有预谋”地多次剽窃以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就是因为学术成果是一条“硬杠杠”,学术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现在的职位以及将来的晋升,学术成果不够,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刘新民要费尽心机地将一篇论文反复发表?就是因为目前的学术评审往往只看数量而不看质量,只要凑够了数量,成果内容就变得不重要了。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一方面“迫使”一些人去弄虚作假、粗制滥造,另方面也为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打开了方便之门。 笔者并非有意为刘新民的剽窃行为“涂脂抹粉”,而意在表明,“一俊遮百丑”或者“一丑遮百俊”都不是理性的态度,我们在指责刘新民剽窃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剽窃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动机和目的背后的根源何在。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却在学术上如此投机取巧,恐怕不能仅仅从道德层面上进行批判,更应该从制度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层面的问题解决不了,学术剽窃现象便永无杜绝的可能。(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