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单纯的竞技教育为何必须终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18:48 南方周末 | |
“这不是一幅中国教育出路的缩影吗?” 戴秀珍/绘画 □笑蜀 编者按 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呼吁下,成为关注度极高的公共话题,教育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笑蜀先生此文意在指出教育的异化,弊在教育的竞技化;而解决之道是必须进一步开放,以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和特质化。 竞技体育的本意是强身健体、挑战极限。但如果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则不免异化,即最终不是强身健体,而是悲剧性地演绎为对运动员生命和健康的摧残。但即便如此,其社会危害仍然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性太强而天然地具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性,注定其从业者只能是国民中很小的一部分,竞技体育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并不算多。但竞技体育没有做到的事,一定程度上教育做到了。这正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 孩子的累,主要是心累 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单纯的竞技教育,只不过所竞之技并非四肢之技而是智能之技。跟竞技体育一样,单纯的竞技教育是淘汰赛,是不断地制造失败者的淘汰赛,是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相当部分同龄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淘汰赛,是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需不需要从事竞技体育人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但需不需要读书、需不需要接受教育,人们却毫无选择余地。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都被迫从幼年起就加入到智能竞技中,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别无选择。人生就这样蜕变为一场残酷的“战争”,一场从幼年就开始的残酷的“丛林战争”。 这样残酷的“丛林战争”导致的生命和健康的巨大耗费,是无法估量的。既然是智能竞技,而且是只允许极少数人获胜而要击败绝大多数人的智能竞技,其愈趋刁钻,也就是逻辑发展的必然。刁钻成了考试的秘诀,并以此主宰着全部的学习过程。便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观:在我们这个科技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度,在我们这个国民科学素养并不高的国度,我们的中小学生各科学习内容之尖端之艰深,竟然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小学生所望尘莫及的,远远超越了孩子们智力发育和生命节律的正常幅度。其实那些尖端和艰深的内容,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非人生必需,也并未从总体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用于学习那些尖端和艰深的内容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是白白耗费了。尽管如此,其于单纯的竞技教育却是必不可少,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尖端和艰深,则根本不可能击败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让少数尖子生脱颖而出。于是,为了少数尖子生的成功,只好牺牲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上亿中小学生年复一年地为少数尖子生陪练,这方面的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该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 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本质上都是生命磨损,其结果不能不是生命质量的急剧下降。笔者读书时,相对当下来说竞争还不算太残酷,压力不算太大;纵然如此,人到中年之后,考场噩梦仍常常于午夜叩临,总是不时梦见某堂考试自己全然失败,以致惊恐莫名。这种儿时经历导致的心理隐疾,相信不是笔者独有。现在的孩子,这方面当然更不堪言了。由于人生出口的单一,每个人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单纯的竞技教育原本就以淘汰绝大多数人为宗旨,绝大多数人本来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就必然导致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现在的孩子累,不单是因为学业重,更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重,更重要的是心累。我们的童年曾经如此简单而匮乏,以致假如能有一支小木枪,就足够快乐好几天了。现在的孩子不然,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已经极大地丰富,他们有形形色色的饮料和零食,他们有MP3,他们有网络游戏,他们甚至可以周游列国。按理他们应该比我们的童年快乐得多幸福得多,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个中缘由,无非是竞技教育的无边阴影,遮蔽了他们童年的春风和阳光;他们尚不解人世,就已经被驱赶到了角斗场中,很少机会也很少心情欣赏人生的神秘和美丽了。 最大的损失是生命磨损 这可以说是单纯的竞技教育一个不可原谅之处:它不是提升而是减少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首先是败坏学习美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该首先教会人们热爱学习。而要人们热爱学习,首先必须让学习具有美感,即让人们切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人们才会亲近学习。而如前所述,那种本来就注定了要淘汰多数孩子的学习,因此注定与多数孩子为敌,注定要刁难、注定要折磨多数孩子的学习,怎么可能具有美感呢?怎么可能让孩子们亲近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单纯的竞技教育败坏了生命美感。一方面,单纯的竞技教育必然伴生的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已经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零和游戏你死我活的丛林特质,尤其使孩子们难于建立平等、互助、互信、双赢的人际关系,而只看到狰狞、诡异、冷酷的一面。生命美感建立于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之上,幸福和快乐则主要来自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如果从小就只有残酷的角斗而难于体验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孩子们就失去了生命美感的泉源,不能不在精神的荒漠上孤独地流浪。没有美感的生命当然是无趣的乃至是丑陋的,这样无趣乃至是丑陋的生命是很难让人留恋的。为什么随着竞技教育的加剧,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孩子,却偏偏选择了自杀甚至是杀人,于此不难得到解释。教育本来应该教会人们热爱生命;单纯的竞技教育却相反,它像败坏美食家的味觉一样地败坏着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因此丧失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兴趣。单纯的竞技教育发展到如此偏执的地步,难道还不足以使人惊醒吗? 如果说竞技体育使人不单头脑简单而且浑身伤病,单纯的竞技教育则如慢性毒药,尤其戕害着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进而戕害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已经这样放言: 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天堂。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天堂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陶先生这个心愿仍停留于海市蜃楼,我们应该为此深感惭愧。增加孩子们的快乐总量,提升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幸福成长,既是我们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对于自己民族的责任。而要履行这样的责任,当从突破竞技教育的藩篱始。 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 如何突破竞技教育的藩篱呢?陶行知先生曾有精彩提示。一天,陶氏出南京城办事,回到南京南门已是下午五时光景,却怎么也挤不进去,待要转身,又退不出。陷在人山人海中寸步难移。他由此生出无限感慨——— 这不是一幅中国教育出路的缩影吗?是的,有点像。他之要求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简直是和南门走路的人的心理一样。但是也有一点儿不同,南京南门之拥挤只是几小时的痛苦,等到乡下人出了城,城里人进了城,各人回家与妻子儿女吃晚饭,便好像没有这回事了。如果您想一想,那从南门进出的人们不是几千人,而是继长增高、源源不绝的来到这个惟一的小洞里要求通过,您便可以得到中国教育出路的一个比较正确的影子。您别想他们当天晚上能够舒舒服服的在家里和家人团圆。……大多数的人,必是拥挤在那儿求活不能,求死不得。 拥堵的成因很清楚,无非在人山人海竟只有惟一的小洞可以通过。解决的根本办法,则只能是教育开放,以教育开放来尽可能地拓展“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尽可能地丰富可供选择的人生路向。这是人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正如民办教育家任靖玺先生指出的:“谁是就业的主导者,谁就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现在既然是社会在主导就业,教育权之回归社会,由社会来主导教育标准的制定,来主导整个教育过程,使教育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理所当然。 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解决之道的基本方向必须是教育开放,必须是教育权回归社会,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和特质化,才可能实现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特质性,才可能做到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只有在多元竞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生态中,教育行业的暴利倾向才可能得到有效遏止,人们为教育所付出的经济牺牲尤其是生命磨损才可能减至最小而获益才可能趋于最大,让孩子们自己创造出天堂来这个跨世纪的梦想,也才可以期待。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