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复旦大学将承办挑战杯全国竞赛 创新孕育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4:46 新民周刊

  “挑战杯”及其所辐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已经从“第二课堂”的“补充”地位跃升为与前者相同重要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

  特约撰稿/陈立民

  2005年11月,刚刚步入新百年的复旦大学将承办富有青春与创意的“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成为今年教育界与科技界又一盛事。该项赛事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已成功举行了8届,参赛规模已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等数十所知名高校。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先后承办了前八届赛事。1993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第三届“挑战杯”大赛之际,江泽民同志为竞赛题写了“挑战杯”杯名。“挑战杯”竞赛作为唯一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体现了我国青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获奖者中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青年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2名长江学者、6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30多位教授和博导,有多人获得了教育部中青年优秀教师奖。更重要的是,“挑战杯”赛事培育和造就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创新实践体系,16年来,共有约200多万大学生得以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一创新的舞台上,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一大批专利成果纷纷涌现。与之相适应,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则将“挑战杯”赛事构筑为创新教育的系统工程,搭建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国家、城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推介、成果转化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这些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设、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届“挑战杯”举办前夕,适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纵观历年“挑战杯”系列赛事,及其辐射的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在各个高校和省市举办的规模、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取得的成果,我们认为:

  首先,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样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挑战杯”及其所辐射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对以课堂教育、课本教学、试题打分测评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教学体系而言,已经从“第二课堂”的“补充”地位跃升为与前者相同重要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和导师专题指导相结合为特征,以解决现实经济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在掌握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上更为个性化,也更为开放,大大提升了知识创新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学生个体的创新素质。这类活动应当进一步日常化、制度化,并纳入到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其次,国家提出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教育单位则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挑战杯”启示我们,研究实践式的教与学方式,比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更加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围绕导师指导、自主选题的科研项目这一中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会了求知的乐趣和创新的喜悦,实现了师生互长——这就是“挑战杯”得以日益兴旺并广受大学生青睐的深层次原因。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应当积极倡导并率先制定相关措施,让更多师生更广泛地参与到研究实践式的教与学中间。

  再次,大学生原始创新体系的建立应当成为高校学术科研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应当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事业。

  今年正值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值此特殊时刻承办第九届“挑战杯”赛事对学校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大赛的终审决赛将于11月19日-22日进行,其两大特色引人注目:第一,本届“挑战杯”是迄今为止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比赛,共有1107件入围此次大赛的复赛阶段,内地265所高校和18所港澳台高校,将携701件作品参与终审决赛的角逐。第二,本届大赛除吸引港澳11所高校参加比赛外,台湾地区7所高校将携13件作品首次正式组团参加“挑战杯”的比赛。

  复旦人将努力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展现百年复旦的精神,把这届“挑战杯”办成一次更加开放、更加精彩、高水平的学生科技盛会。预祝本届“挑战杯”圆满成功!(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