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流动人口体现社会的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03:58 新京报 | |||||||||
昨天,1000多名志愿者走上街头义卖《新京报》,所得报款全额捐赠中国青基会,用以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入学。明天,这个活动还将继续举行。这是本报与中国青基会、北京青基会共同推出的“希望工程———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公益助学活动的一项内容。 推动弱势人群生活状况的改善,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一直倾力而为的。但对于媒体来说,关注弱势人群无疑是一个比较沉重的主题。在北京这个高速发展的繁华都
然而,在千万读者的反应中,我们感到,坚持这个主题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是一个有良心的城市,人们除了关心那些符合“人咬狗”标准的新闻(从一定意义上,它是规律,而不是嘲讽)外,还关心那些不构成一般新闻标准的弱势人群的生存,因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刚从外地来到我们身边。这种关注不是新闻的标准,而是良心的标准,不是新闻的规律,而是良心的规律。社会良心真实地存在于北京人中间,媒体选择的主题只不过是对良心的反应。 但是,媒体的责任,不应该止于被动的反应。许多时候,弱势人群的生存,不会自己跳到新闻中来,不会构成新闻事件。因此,媒体有责任主动地发现和反映他们的生活,并推动社会关注。这是人们应该知道的事情,它们是我们完整的生活信息、社会信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媒体报道,人们对自己城市的了解就是缺损的。在这个意义上,报道、评论和媒体直接参与组织活动,都是平衡和强化信息传播的手段。 媒体的报道也意味着树立一种价值判断:这些是重要的。马克思新闻生涯中写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是个别的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居民成了某种异常可怕的灾难的牺牲品,而又没有人来谈论这种灾难,没有人把这种灾难看成是一种值得分析和讨论的现象,那么,受难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别人无权谈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别人认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的说法是无稽之谈。”这一段话所揭示的新闻传播规律与接受规律,非常耐人寻味。往深一步想,媒体是否报道,不仅影响着当事者的价值判断,而且影响着“别人”———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媒体对弱势人群报道、议论乃至亲身投入改善他们状况的社会活动,都不是为了赚取眼球和作秀,而是与读者一起确认一种价值判断:这些事是重要的,那些人是重要的。在现代都市,人们被职业、阶层和不同的居住环境分隔着。而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是把分隔的人们重新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对于分散和分隔的人们而言,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它是人们自己良心的象征。 本报特约评论员马少华相关报道见A16版[ 责任编辑:罗远行 ]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