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考数学267个零分源于放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06:10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作者:何卫东 据广东省考试中心统计,今年该省高考数学得零分的考生经反复核查仍有267人。这些考生得零分经过统计分析并不是由于填错准考证号、缺考、作弊或违规,主要是因为考生基础差、心理压力大造成的。而高考命题完全按照考试大纲来出题,大概有50%的内容是基础性的东西,考生考零分实在难理解。
在考场上紧张影响发挥的情况是有的,基础差的学生也不是一个两个,可是发挥得再不好,基础再差,学了几年,也不至于得零分啊?以笔者参加过高考的经验看,很可能是这些学生完全放弃了数学,否则很难解释这种数百人得零分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这些同学会彻底放弃数学呢?这与高考本身有关。记得自己在上高二时,有两同学积极地到办公室找老师问题,那老师很敷衍,同学走后,他说了句:“他俩现在再努力也没用了,根本就考不上学了!”我当时在一旁听了也很自卑。的确,高考来临,如果差得太多的话,就是再努力也没用了。即使能够考一些分,但如果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结果和考零分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当一门功课学得很辛苦的时候,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地想,反正也考不上,何必为它费心思呢?于是就有完全放弃的理由了。 其实,学生有这种想法,根源就在于我们把高考成败当作了教育的目的。考上学就是成功,考不上就是失败。以此为分水岭,学生的成绩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不怕更低,直至完全放弃,于是就出现267人考零分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高不厌更高。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做法似乎更功利,许多学校都分快慢班,快班为高考出成绩,派最好的老师,紧抓死盯地督促学习;对慢班基本上就由着学生混毕业。学校和老师都这么用高考成败来指导教育实践,学生放弃一些感觉难学的科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考可以检验教育成果,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比如专收弱智孩子的学校,如果用高考论成败来论,它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是它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就“高考状元”一类的“精英”,而是为弱智者提供增进他们智力发育的机会,让他们受到一定教育,尽可能地使之成为有用之人。所以,有人给这种学校一个很独特的名字———“1+1=2”学校,意思是智力再差的学生,只要他记住了学校的名字,那至少就等于学会了一个最基本的运算,就证明他是一个可受教育的人。其实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教育真髓。反观现在高考数学的“零分现象”与如火如荼的“奥数热潮”,才真的值得我们思考。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