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职业学人虽有“经世”抱负亦无特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3:18 新京报

  职业学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突破学术职业化之后,必然会走上的技术主义挂帅的格局,例如纯以职位、学位、论文篇数等形式条件做品评,走入社会。

  作者:王道还

  今年正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9月14日清华举办了纪念座谈会。会上每位学者都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恽赵元任四位大师谈起,既有典型在夙昔的感慨,亦有有为者亦若是的雄心。

  我倒是想起了没什么人提起的李济。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时,李济受聘讲师。他是老清华,1918年清华毕业后到美国

留学,先入麻州克拉克大学得到心理学、社会学硕士,再到哈佛大学念人类学;1923年得到人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20年,李济以第三人称写过一篇简历,提到自己的志向是:

  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头脑比较一下,寻出他(案,指李济自己,下同)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案,演化过程)出来。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掘坟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李济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是第一篇中国人自己做的关于中国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体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中国民族的体质构成。第二部分是以历代修城墙的史料,描述中国民族自我意识建立的过程。这份博士论文,是重要的中国学术史里程碑,显示利用西方观点与方法,可以为中国学术开创一条新路。

  在当时,这并不能说是李济的独创,因为这个学术趋势在清末已经相当清楚,可是缺乏现代学术机构与制度的依托,未来的发展实在难以预料。我们占了身为后生晚辈的便宜,很清楚地看出,李济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与清华国学研究院有直接的关系。

  清华国学研究院一开始聘请的几位研究教授,特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都对中国历史有特殊的情感与观点,重建文化自觉可说是他们的共同志业。赵元任、李济这一对哈佛同学加入他们的阵营,不但为他们的观点、关怀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数,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李济在清华的时候,到河南新郑做过考古发掘,事后在清华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叫做《新郑的人骨》。那一篇报告引起了傅斯年的注意,就请李济加入筹备中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李济负责安阳殷虚的考古发掘,将中国传统古器物学转化成现代考古学,为自己争得了国际声名。回顾起来,他在1920年写下的志向,倒真是预言了自己日后的成就。

  不过,谈论李济,目的不在宣扬他的成就。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立,就四位研究教授的人选而言,实在可说得老干新枝之妙。而现代类型的学术机构在中国逐渐生根,才支撑起李济的学术成就。他后来在台湾大学创办人类学系,更是为学术立功之举。当年返国的留学生,能有这种际遇的实不多见。

  然而,现代学术逐渐生根的中国社会,已经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传统学术赖以存在的政教合一的社会一去不复返。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人再也没有理所当然的政治、文化特权。学术研究只是一种职业。结果,职业学术人对于政治社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力也有限。

  在现代社会中,以大学为营生场所的学术人当然可以有“经世”的抱负,不甘于解释世界,还想改变世界。大学汇集了那么多人才,研究各种不同的人文现象,思辨、精炼人文世界的道理。因此,学术人利用研究成果批评政治社会的运转,针砭文化、艺术的发展,阐扬人文价值,实为天职。

  从这个理想来说,职业学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突破学术职业化之后,必然会走上的技术主义挂帅的格局,例如纯以职位、学位、论文篇数等形式条件做品评,走入社会。

  作者: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54,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