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校该如何面对“评估”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5: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作者:吴焰 新华社10月8日的一则报道披露出的一些内情令人吃惊:为在今年开始的教育部高校教学评估中获得好等级,不少学校出现了网上下载论文、涂改试卷,甚至签订假合同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等虚假现象。有的还不惜血本大量“烧钱”,公关贿赂,以求“优秀”…… 造假之风,人们其实并不陌生。各种企业、商品乃至城市的“排行榜”、“评比”中,时有幕后操纵或是造假行为的阴影,人们开始学会以“游戏”的眼光观之。但是,造假风在教育系统里堂而皇之地出现,其危害让人无法等闲视之。想一想,一边谆谆教诲着学生“求真务实”,对考试作弊者以开除论,一边却又卷入一场“全校性”造假风潮,人们心中的“净土”还能留下多少?知道内情的学生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步入社会? 有的校方把造假与“烧钱”归咎于“评估”。理由是:芸芸高校,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能获得国家投放的资金外,其他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某种程度上将由此决定。评估等级低了,不仅学校声誉低下,更可能直接与生源、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政策优惠乃至资金划拨挂上钩。学校生存、未来大计一旦系于此“评”,岂能不“想方设法”、“全力以赴”? 此解释实难接受。不错,“想方设法”是必需的,教育部展开评估的目的之一,也正是借此督促与推动各校想方设法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应当说,高校教学评估具有积极作用,是必要的。通过评估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学校的进步,这将是高校之幸、学生之福。但高校所想之方、所设之法绝对不应当是什么旁门左道,更不应当是歪门邪道。 其实,若去查查那些造假与“烧钱”的学校,就会发现,多半是些问题较多的学校,不作假难过关,只好临时抱佛脚了。这点从那些为“迎评”投资添置的、最后却沦为摆设的书籍、设备中便可见一斑。 当然在另一层面上,也应加强对评估工作的指导,防止形式主义。一个评估如果在很大程度上要承载起一所学校的未来命运时,对评估本身的考量、设计、监督,就格外重要;最大程度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公平,就至为关键。 至少就已经发生的情况看,评估工作似还有待完善。比如,从评估方法看,评估组一次性检查,然后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还有,如何监督评估本身的客观、公正、独立?如何让造假者承担该担的“风险”———谁来查?怎么查?如果造假者都可以全身而退,又如何制止道德失范与行为失当的蔓延?…… 这些问题似当及时调整解决,以保证“高校评估”的良好愿望得以实现。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11日 第五版)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