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东方早报:主流经济学家能够重获信任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2:13 东方早报

  文 吴金等

  不久前有香港学者称“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结果舆论哗然。之后,《中国青年报》的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125%的人回答“谁都不相信”。

  公众为何不信任经济学家

  曾经对改革开放大业发挥举足轻重影响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何以遭遇公众近乎一致的不信任?下面两组调查数据可以给我们提供部分答案———58%的受访者认为,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立场上发表言论,38.2%的人认为学者应当站在公众立场上;然而,现实的情形却让69.7%的公众觉得经济学家是站在利益集团立场说话的。也就是说,多数公众殷切期待经济学家们出于学术良知而发表见解,可是,公众却感觉到掌握着话语权的经济学家纷纷跑去为利益集团代言了,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如何赢得公众信任?

  在改革从让全体国民受惠的阶段转入利益再分配阶段的当前,如果博弈天平因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代言而使公众利益进一步受损,那么,这样的经济学家对公众来说,实际上正好充当了为虎作伥的角色。

  现实利益分配格局与经济学家发言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认为经济学家不可信任。这种不信任感不但显示了公众对学者良知的失望,其实还隐藏着人们对现有利益分配秩序的深层期待。对此,不可不予深省。 广东省广州市吴金

  不必对经济学家寄予厚望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把经济学家当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但慢慢地,人们意识到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崇高和公正。

  经济学家是否该被寄予厚望?葛兰西认为,传统知识分子是一种超越于一切利益立场的,自我定位于追求普遍真理的知识分子。而“有机知识分子”则很明确地把自己的立场与某个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挂起钩来。无疑,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它的“有机”成分显然是最高的———当经济学家们受聘于各种利益机构、拿各种课题定单时,我们就已经不能再奢望他们为公众利益争取点什么,当经济学家的独立性已经丧失的时候,我们还指望他们成为我们的救世主吗?

  诚然,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普遍性的学问。但这并不代表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传统知识分子,因为经济学说到底也是一种对抗机制。经济学家们只要不说假话,就符合他们这些“有机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认为经济学家一定是普遍正义与真理的化身,只不过是刻舟求剑的空想。 长沙理工大学张强

  经济学家在“背黑锅”?

   客观地讲,中国告别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主流经济学家鼓噪群言,又怎能激奋精神。因此,这些居功甚伟的经济学家现在确实有点委屈。但为什么又说他们“咎由自取”呢?因为,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新一轮”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要继续对计划经济的“告别”,而且要对20年来的改革成果进行“再改革”,重要任务不仅是保证“先富”和“更富”,而且要“贫富和谐”。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一时期的思想理论任务,已经从单项财经改革转向了整体制度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者如果继续抱残守缺,继续面向富裕阶层,拥抱利益集团,那么就只能被社会公信所抛弃。真可谓是“成也经济学,败也经济学”,经济学家不背骂名,谁来背?

  这样说来,是否意味着经济学与经济学家集体落伍了呢?其实不然,如果经济学家能正视经济生活中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能够关注财富分配的公平和社会公共责任,能像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多考虑关乎社会发展公平与和谐的“穷人经济学”,依然能够博得公众的喝彩。 甘肃工人报社康劲

  掉进“公厕”的经济学家

   一位经济学家曾说,网络就像公共厕所。上周五,经济学家李剑阁气愤地驳斥了丁学良的言论,称其批评对经济学家整体并不公正。李剑阁的驳斥掉进了公共厕所里,看看网络上的言论,就知道李的辩辞触犯了怎样的众怒。

  拿人钱财,予人消灾,这是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拿了利益集团的俸禄,就得为利益集团扑灭随时可能蔓延起来的后院之火。在如此背景下,那些担任着各利益集团独董的经济学家们,又如何能保证自己公开发表的文章或是演说,能不带有某种倾向性呢?公众的怀疑也正在于此。

  经济学家当然可以与利益集团挂钩。关键在于,既然挂了钩,就不要再以代言公共利益的面目说话。因为这样,你就是在误导公众,有扰乱视听、混淆黑白之嫌。

  回到经济学家所言的网络“公厕”,且不论这个评语是否有羞辱之意。但用句俗透了的话说,公厕固然有些异味,但其中展示的却是最真实的一面,现在不少主流经济学家掉进这里,也该认真反思一下为何突然坠入“公厕”。 辽宁省沈阳市王毅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