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南方日报:巴金为什么会对钱如此厌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9:32 南方日报

  郭松民

  这位建国以后唯一一位不领工资、靠稿费为生的作家,厌憎的并不是钱本身。他厌憎的是钱可以使一个人出卖自己的良心良知,因此不愿意再讲真话的现象

  作家方小宁在回忆巴金的文章中,曾经记述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巴金在和老
朋友王西彦先生谈到唯利是图的商业精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时说:“现在呀,什么都是钱钱钱!良心良知都可以不要。”(10月20日《南方周末》)老人在这里连着用了三个叠字,厌憎之情,溢于言表。

  巴金为什么会对钱如此厌憎?在我看来,这位建国以后唯一一位不领工资、靠稿费为生的作家,厌憎的并不是钱本身。他厌憎的是钱可以使一个人出卖自己的良心良知,因此不愿意再讲真话的现象。而“讲真话”是晚年的巴金最珍视的一种品质,他把这一点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什么叫真话?我认为真话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话。实际上,由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验乃至偏见的限制,因此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的。但只要所讲的正是心中所想的,心口如一,我们也就认为他讲了真话。

  巴金之后,我们怎样继续讲真话——这成了每一个敬仰巴金的人都关心的问题。而我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金钱面前有没有“定力”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一个市场社会中,凡是稀缺资源,都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话语权正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掌握话语权的学者、专家及其他知识分子,就都有条件奇货可居,时刻面临着金钱的极大诱惑。是坚守自己的良心良知,为此宁愿忍受清贫也要讲真话?还是只要能够拿到钱,买主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良心良知都可以不要”?这就成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巴金老人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无论是在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郎顾之争”中,还是在黑老大刘涌的案件中;无论是在火车车票、风景区门票涨价等各类“听证会”上,还是在为高

房价及教育、医疗乱收费、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所作的不自然的辩护声音里,我们稍一留心,都不难发现有人讲了假话。而他们之所以要讲假话,不是因为存在政治压力和恐怖,而是因为有人开出了高价。用“学术”一点的话讲,这是财富精英和知识精英结成了“分利集团”,联手蓄意误导和愚弄社会大众。

  如果说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不得不讲假话,我们庶几还可以原谅,但一个人如果因为贪欲而主动地讲假话,我们就只能永远地鄙视他了!我相信巴金老人并不是反对学者和专家、作家等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社会声望来获得利益,他反对的是为了获利而出卖良心良知。巴金在谈这番话的时候,是在十几年前,当时他就因为年事已高和健康原因而不再写作了。我常常想:如果巴金继续写作的话,在目睹了如此之多光怪陆离的现象之后,他一定会为自己的《随想录》增写如何摈弃铜臭来“讲真话”的新篇章吧?

  本版插图/张旭东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