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对45名博导落聘的冷思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6:30 大众网-大众日报 | |||||||||
吉林大学“博导”选聘改革近日完成,45名“博导”在新一轮选聘中“下岗”,失去了招收下一届博士生的资格。此举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据新华社11月29日电) 毋庸置疑,这是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它给人们传递了一个可喜可贺的、值得期待的公平竞争的正面信息:博导已再不是一个终身都能享受“优厚待遇”的身份标签了。这种
但是,吉林大学用来击破博导终身制的“创新武器”,却让人感到悲哀——“科研项目数量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换句话说,这45名博导之所以落聘“下岗”,只是因为他们的科研项目数量太少。考核评价的标准如此单一,而且仅就科研成果来说,不是以科研质量,而是以科研项目数量来决定是否聘任一名博导,这不是高校教育的悲哀又是什么?如果再把这种博导聘任机制整改看做是一种教育改革的创新而加以推广,笔者认为,这不但不会产生正面推动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结果,也只能更大地诱发新聘任的博导们,放弃基本的教育质量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去刻意追求科研数量。 近年来,博导终身制的坚冰一直难以被震撼,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也严重地阻滞了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一些博导利用其博导的金牌身份,进行一些“营利性经营”,更是招来了人们对博导终身制的广泛质疑甚至是严重的反感。如此的博导标签或博导经济,不但给人们以浮躁的感觉,而且让人们觉得这简直就是对国家学术科研资源的掠夺与对正常高校教育与科研的污辱。对此,人们不禁为我国的教育与科研发展深深担忧。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吉林大学引发的此次博导终身制“地震”,将会对高校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好迹象,但是,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博导聘任制度改革、高校教育和科研最终如何改革的本身。这也许就是人们对此次博导聘任整改的期待吧? 但是,无论如何,此次吉大博导“深源地震”事件已告诉我们,高校博导终身制的坚冰已经到了非要打破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期待着,高校博导摒弃一切非学术的杂念而真正回归到教育培养学生与潜心研究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