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能让社区医院彻底沦为“鸡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01:09 新京报 | |||||||||
社论 记得电影《阿甘正传》有这样一个细节———电影中有位医生,为小时候的阿甘做矫形手术的是他;当阿甘的妈妈即将辞世时,守在病床前的还是他。 一个小小的电影细节,却是国外社区医疗的真实写照。在国外,由于政府对社区医疗
而在国内,这一切却恰恰相反,在全国人民都争着上“协和”的大形势下,大医院不堪重负,社区医院门前冷清。日前更有报道说,卫生部从12月7日起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设置病床成为争论的焦点。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了解到,从明年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床位也有可能被逐步取消,可能只保留观察床,用于应对急症发作病人和短期观察病人。 本来,在大医院的挤压下,社区医院的生存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如今,又要逐步取消床位,这显然使得社区医院有彻底沦为鸡肋的危险。 也许,在目前社区医院普遍吃不饱的情况下,减少床位将能降低社区医院的运营成本,从经济的角度以及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说,这种做法似乎无懈可击。 但问题是,建立社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从大医院将一部分病人分流出来,这就要求社区医院在疾病治疗上有独立应对的能力,如果社区医院的基本设施不足,只能完全是一个“中转站”,那么,它将最终成为大医院的附属物。 在上海,社区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已经占了全市总数的21%,人们难以想象,社区医院一旦取消病床,这么多病人全部涌进上海的大医院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新加坡,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而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基本设施,新加坡的社区医疗体系何以运转。 社区医院的力量需要进一步去充实,而不是削减。不可否认,缺乏吸引力和公信力制约着社区医院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这并非不可改变。 在许多国家,社区医疗的发展初期都曾遭遇大医院的压力,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社区医院最终得以冲出重围。 所以,面对目前中国社区医疗的窘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开出一张有效的药方———加强政府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硬件水平,提高社区医疗工作人员收入,使之与大医院齐平;把社区医疗机构(只要合乎资格,不论公营还是私营) 全面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社区医疗的报销比例应高于大型综合医院的报销比例;提高社区医生资质要求,可以考虑让社区医生到大医院轮训和让大医院医生每年定期在社区医院轮岗;制定更完备的社区医疗服务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投诉制度…… 大医院的“患者通吃”是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只有社区医疗体系的崛起,才能打破这种现状。不过,若想社区医疗这棵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不是成为长不大的“小老树”,就需要政府承担起呵护的责任,让其充分得到公共财政阳光的照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