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人民日报:公共文化市场化引起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05: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讯记者袁晞报道:公共文化要不要引入市场机制,分类发展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最近在浙江长兴举办的全国公共文化发展论坛上,此意见引发争议。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赖建国以来的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少年宫等为主体的网络体系,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改变,加上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投入过低,机制僵化,原有的服务网络已难以胜任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种观点认为,各个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众口难调”使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挑战性增加、文化服务的压力加大,但是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更多的资源的可能性并没有明显增加,投入主体单一、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的产业化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因为这可以全面吸引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发展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功能,不能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文化不能指望通过资本运营来实现其公益性,更不能指望资本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大家对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出现市场化、市场化运作导致公益性单位性质变异等问题展开争论。有人认为,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和好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大多在市场化运作上颇为成功,可见,只有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公益性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些专家还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已经被大量实践所支持,但这并非是对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方面主导作用的否定,也不意味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改革发展要以市场化为目标趋势,而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对症下药,其目的是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非公有制资本,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机制转化,从而发挥政府和公共财政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3日第十四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