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东方早报:公共财政是刺激内需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1:49 东方早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童大焕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单雪菱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将采取多项“富民政策”,刺激内需,改善消费不振的局面。如果此举最终获得落实,将意味着过去几十年以GDP为导向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终结,和以民生福利为导向的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开始。这也是“以人为本”在国家政治中的最好体现。

  长期以来,投资和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虽然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已经超过13万亿元,但与巨额居民储蓄想对应的是消费率连续多年走低。十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

  在这方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上。不论是医疗、教育价格的降低,还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取决于政府财政的公共程度,财政的公共程度越高,医疗、教育和其他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广,民生的改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就越显著。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政府的财政投资于公共事业,如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才是最高效的投资。政府财政的公共程度不仅取决于财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体制本身。现行行政主导的财政体制,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最大障碍。经济学家指出,归根结底,拉动投资是政府的权力增加了,而扩大消费则要求政府采取富民政策,把钱拿出来给大家花,是主动地放权。因此,确定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只是改革深入和持续稳定的第一步,比确定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如何再造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明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府将投巨资加强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

  这些方面,主要是从增收角度考虑,但光有增收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垄断如果不彻底打破,这两方面的巨额消费仍然会成为居民身上沉重的负担,从而影响他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现期的消费。目前中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消费定价过高,这成为集纳居民储蓄、挤压消费的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消费的口子就打不开。只有解决老百姓的这些后顾之忧,人们才能敢于花钱。

  而教育、医疗垄断的打破,从根本上又取决于相关领域决策体制的彻底改变。过去几十年,相关领域的改革基本上走的都是部门决策的道路,结果越改到后来,部门利益集团的影子越深,老百姓的负担越重。

  可见,改革能否深入持续下去,明天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迎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时代”或曰“内需时代”,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决策体制改革。这也是改革的“深水区”,是改革绕不过的一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