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别让“洋节”湮没了我们的文化警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6:1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今年的平安夜分外火爆,神州上下大江南北,到处皆在狂欢,到处播放着平安夜的乐曲,教堂里挤满了想得到礼物的年轻人,报上网上都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在沈阳,这一天的生活垃圾比平时至少增加了400吨;在上海,连监狱里的囚犯也开起了圣诞联欢会…… 娱乐无罪,在忙碌而乏味的生活中抓住快乐的机会,无可厚非。但在这样喧闹的夜晚,我在想,一个“洋节”被追捧至如此程度,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警觉在渐行渐远?
或许是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节日,节庆方式中积淀有太多的文化底蕴,所以选择怎样的节日,并不只是一场狂欢或一次消费那样简单——越来越多的“洋节”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意味着“洋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登堂入室。 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反对文化的交流融合,恰恰相反,我承认兼容并包是文化的常态,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融合、启迪和激发,有助于文化的成熟和发展,是兼容并包的文化唯一不变的特性。但虽说如此,文化的发展却必须保持住一定的“节奏”,自身固有的一些基本特点必须相对坚持。如果文化发展过程中太过“兼容并包”或太急促,乱了阵脚,就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的后果。 文化堪称民族的灵魂,既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也引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因为人际关系、政治和商业伦理,乃至经济运行方式,都摆脱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文化上失去自我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由此,对“洋文化”的迅猛入侵,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警觉。 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我们对外来文化不辨良莠的盲目追捧,已经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些优点渐渐流失,也让我们在许多方面尝到了苦果。比如,由于对西方所谓的“性解放”思潮警惕不够,已极大地破坏了我们国家的两性道德生态,形成极大的社会隐患;再比如,对韩国电子游戏和日本动漫的不当推介,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前一些青少年的基本学习和生活状态,让人担忧下一代人的素质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对汽车文化的过度追捧,使许多人做起了不合实际的汽车梦,城市由此而拥挤,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管理的成本…… 可以说,文化的“无力”,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从某些商品的市场、社会的道德伦理生态一直到下一代人的素质。 只有保持住我们文化的特有优点,才能保持住民族的自信和尊严,经济发展也将因此而得益。“文化认同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将成为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难民,这比由于战争等原因而被迫离开自己的故土,成为政治难民更可怕。从文化上被除根很可能是人类命运最悲惨的事情。”印度一位国会议员的这番话语,真堪深思。 文化的征服,是最后的征服。也许,在经济必须融入全球的今天,与挟资本之威而至的外来文化的磨合或对抗,是我们必须“打”好的一场战争。因此,让我们警惕“洋节”的喧闹,将我们的文化警觉湮没。 □郭之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