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教育部监控得住高校财务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5:59 中国青年报 | |||||||||
张贵峰 据元月6日的《新京报》报道,根据规划,今年教育部要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实时采集各直属高校账务数据信息,以确保资金安全。教育部要求,各直属高校要合理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加大监督和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依法查处各种贪污、受贿、索贿、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决不姑息。
最近以来,关于高校财务的新闻很是不少: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为此蓝皮书警告:高校热衷“圈地贷款兴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随后,新华社一篇《大学收费一团乱麻》的报道,再次引发人们对“谜”一样的大学成本、收费的强烈质疑。 基于这种背景,教育部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应该说是必要和有针对性的。不过,依靠这种行政管理措施,是否足以监控住高校的资金风险,并进而治理大学收费领域的乱象、迷局呢?笔者看来,恐怕难言乐观。我担心,实施这种财务监控,教育部缺乏确保其效验的动力和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项监督,要真正有效,这两种内在的支撑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先从动力来看,众所周知,依据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教育部与高校尤其是直属高校之间,并非利益超脱的公共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一种具有高度依附性质的从属关系———“直属”两个字,已经很能说明这一点。大到经费拨付、人事任免,小到学科设置、招生计划等诸多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都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般的利益关联。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管理部门是否有足够的驱动力,对作为“儿子媳妇”的高校“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让人心存疑虑。 一个反证是,近年来,高校在财务问题上出事的不少,但这些问题或者是审计、司法机关查出来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没什么关系;或者即使问题出来了,也罕见教育部门当真“坚决查处”。比如,有几个高校校长因为乱收费、乱贷款而被撤职? 再看能力,教育部直属高校多达近百所,而且均是规模庞大的巨型高校,每年牵涉的资金规模高达数百上千亿元。因此,纵然教育部真能铁面无私地监督,但以其一己之力,是否足以承担起即时动态的监控责任,也让人捏一把汗。此前,作为专职财务监督部门的国家审计署,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不也才审计了18所高校吗?教育部的财务监控,能比“审计风暴”的能量更大? 这样看来,当下对高校财务施行监控,广泛的社会监督,是比单纯的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更有效的途径。比如,广大学生家长的监督、专职社会中介机构的第三方监督等。无论是监督动力还是能力,这些监督力量都比教育机关来得更充分、充足,更能保证监督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机关并非没有监控任务,只是,这种监控不必是直接的利益介入,而是从宏观上督促高校及时充分地公开其财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并进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办高校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为社会监督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