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造成4个家庭生离死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3:57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
家在地震中支离破碎 张湜,男,54岁,唐山人。1979年到1986年在峨眉铁道学院教务处当教务员,现在西南交大出版社工作。 在张湜的24岁本命年,他遭遇了唐山大地震。这一场地震,夺去了他的大姐张婷的 到处不是伤员就是死人 张湜曾是唐山开涞煤矿的工人。地震时,他正在300米的井下作业。“突然间,地开始左右晃动,然后上下颠簸。”紧接着停电了,工人们意识到地震,在黑暗中慢慢往通风口方向挪。大约在早上8时过,他终于从井底钻出,外面的房屋已经倒成一片。 等张湜回到城边时,已是中午。“城市全成了废墟,到处不是伤员就是死人。”那个时候,每见到一个活人,不管是否认识,第一句话就问“你家死了几个”。这家在哭,那家也在哭,那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张湜家在唐山铁道学院,从煤矿到家有40公里。下午1时过,他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 姐姐死了母亲受伤了 在距家还有二三十米远的地方,一个邻居突然拦住了张湜:你姐姐已经被砸死了!张湜的脑袋“嗡”了一下,继续大步往家跑。“我母亲和3个姐妹坐在废墟边。母亲的脊椎被砸折,二妹正扶着她。大妹张祺的左腿断了。”张湜看着摆在地上的姐姐的尸体,刚要掉泪,“死人是哭不活的,现在这个家全靠你了!”一位邻居叔叔对着张湜大声喊道,邻居的话逼回了张湜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这时候的母亲,非常镇定地对儿子说了第一句话:“抓紧时间把你姐埋了。” 匆匆掩埋姐姐后,张湜返回活动房子照顾受伤的母亲和妹妹。在困境里,人的那种恢复能力非常惊人。张湜的母亲的腰椎被砸折,但她居然仅躺了两天就能自己站立。 父亲失聪母亲忧郁而死 张湜翻出姐姐生前的照片给记者看,他姐姐去世时,年仅27岁,未婚。“姐姐样貌俊俏,非常聪明又能吃苦。”由于是知识分子家庭,姐姐初中毕业后就下乡了10年。“我每次回家给姐姐带20元钱,但她总要省下10元钱给我用。”提起姐姐,张湜是掩藏不住的悲伤。他母亲1972年到1975年在峨眉上班,姐姐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妹妹弟弟几个。她被招工回城才一年,就遭遇不测。 姐姐在地震中死去时,她相恋了两三年的男朋友在外地。听说姐姐死了后他去了美国,直到50多岁才结婚。姐姐死了,开朗的母亲变得忧郁,最后患了肺癌,在地震5年后去世。而被派到峨眉教书的父亲在地震后得不到家里任何消息,急得左耳失聪。 伤痛后的平静生活 在张湜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女孩的照片。这是他女儿,现在21岁,在“李阳疯狂英语”教书。还有一张是他与一帮老年朋友的合照。他拉着京胡,一脸悠闲。张湜说,父亲现在已经90高龄,定居上海。大妹妹还在唐山开公司,二妹妹与妹夫现在是南开大学教授,三妹妹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府工作。 记者问张湜,今年的纪念活动会回唐山吗?他摇了摇头,他是真的不想再回去了。 本报记者 周滔 幸存者就像大家庭 方国泰:1923年出生,上海人,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1993年退休。 如果不是带学生在北京实习,他就不会经历唐山大地震。如果不是那天晚上还在给学校写信,他也许不能全身而回。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退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校长助理方国泰。 方国泰1958年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7年到了峨眉山脚下的西南交通大学,妻子在唐山开滦三中当老师,两个儿女也都在唐山。1976年暑假,方国泰和其他老师带着学生到北京实习,离唐山不远。同事们都劝他回家去看看妻子和儿女。他7月25日下午到家,28日凌晨就地震了。 房顶掉下来家成了废墟 方国泰说,在地震前,他这个知识分子也没有了解到多少地震知识。回到唐山那几天,天气特别闷热,邻居家养的鸡晚上不归窝。他安排好妻儿们洗澡睡觉后,半夜,开始给学校写信,准备续假。写着写着,桌子和凳子都突然跳起来了,他被弹起老高,电灯也熄灭了。方国泰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他转身一巴掌拍醒妻子,抱起还没有醒的儿子与妻子一起钻到床下。大地开始左右摇晃,他们在床下滚来滚去。几秒钟后,房顶掉下来了,方国泰一家被埋在废墟里。好在他家用的双层木床很结实,虽然方国泰受伤了,但木床还是救了一家人的命。 被埋了两个多小时,天亮了,他透过缝隙看见了亮光,于是顺着透光的缝,夫妻两人抠掉几块砖头,从小洞中把儿子推出去。叫儿子找人来救他们。不久,邻居们从废墟中把夫妻俩救了出来。两口子出来后却没有见到睡在外屋的女儿,便掀废墟找人。一会儿,头部被砖块砸得血流不止的女儿露出来,已经昏迷了,苏醒过来的女儿说,她被埋在地下,大声喊妈妈和爸爸,却没有人答应,后来不知怎么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幸存者互相帮助 方国泰记忆犹新的是地震后的3天时间。那几天,所有的人在废墟堆里刨粮食,但是很多粮食已经找不到了,只找到少量的大米。学校里几百个活着的人就靠着些大米熬粥度日,老人、小孩、受伤的人先吃,然后是妇女,最后是身体强壮的男子吃。粥少人多,往往一碗清得见碗底的粥几个人合吃。 唐山果品公司有一个大水果仓库建在铁道学院里,人们纷纷去捡水果充饥解渴。有人用口袋装回了青梅、核桃,不论是谁拿回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吃到。后来飞机空投食品,学院里的人把争抢到的压缩饼干、烧饼还是分给大家吃,没有人隐藏食品。“我没有去捡东西,但是我吃到了他们拿回来的,很温暖。”方国泰说,如果那时候大家都不发扬这种互助友爱的精神,很多人都会被饿坏。 “地震后那几天值得留恋,唐山人值得留恋。”现在方国泰全家人都在成都,妻子两年前因病去世了。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非常复杂,半天没有说出第二句话来。 本报记者 郭龙 经历大震 平静面对未来 找到许立新,是社区警官吴志勇介绍的。记者一说,吴警官一笑:“你找我找对了,我的朋友许立新9岁的时候经历了唐山地震。”7月24日中午,记者在九里堤一家茶房里听许立新讲了这个尘封了30年的故事。 哥哥救了我和妈妈 地震那年许立新才9岁,上小学一年级。父亲是唐山铁道学院的司机,一家4口住在铁道学院老南华第17排平房3号。许立新至今还记得当晚做的梦,他梦见爸爸开着新车回家了,他坐上车,在公路上颠簸。梦还没有做完,就被比他大10岁的哥哥的惊叫喊醒了:“妈,地震了,地震了!”妈妈大声喊:“你快跑啊!”哥哥没有跑,把门撞得咚咚地响。但是,厚厚的木门已经被变形的墙挤变形了,撞不开。哥哥冲出去,打烂了窗子。妈妈先把他抱起来递给哥哥,哥哥猛一使劲,把许立新扔出去老远,又趴在窗口拉出了妈妈。 地震后我们天天打预防针 许立新家隔壁死了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孩子。隔壁家里买了辆自行车,用绳子拴住挂在床头上方,地震的时候,自行车落下来,砸在睡梦中的小孩身上。 地震后,天下着雨,邻居用塑料布和木头搭了一个大棚,几十个人就挤在棚子里。白天男的出去找吃的,女的就在棚子里看着小孩子们。学院有一个很大的果库,储存了很多青梅,还有很多味精。地震后没有水喝,幸存人员就吃水果充饥解渴,他吃得反胃。那一段时间,飞得只有几层楼房高的飞机每天都往地面空投饼干和大饼,地上的人们争抢着食物,到手后却咽不下去,满眼是尸体和废墟。好在同时有很多飞机喷洒消毒药,唐山没有发生流行病和瘟疫。 “那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打预防针,有时候一天打几种针药,屁股、手臂全是针眼,后来腿上都被打了几针,我们都不敢看见医生了。”许立新说,至今他最怕的就是打针。 父亲光脚从北京走回唐山 许立新的父亲和一个同事在地震前一天到北京出差,刚到北京几个小时,唐山就地震了。由于火车和汽车都没有开了,他们只好顺着铁路步行,因为下雨,被震坏的道路上四处积水,穿着鞋走路不方便,他们只好光着脚走路,走完240公里铁路,7月30日才走到家。到家时,父亲的脚全肿了,脚底血泡一个连着一个。父亲同事的妻子被砸死了,留下了一儿一女。看到父亲,许立新飞奔过去,全家人都抱头痛哭。这场灾难中,许立新的爷爷、外婆、表哥和表妹等亲人丧了生。 记者问许立新有没有当年的老照片,许立新说:“没有。过去几十年了,不能老惦记着,总要干现在该干的事情吧。” 本报记者 郭龙 燃起对生命的渴望 杨元,女,1948年生,江苏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校图书馆馆长。 父母在1976年7月28日地震中罹难。 或许是不愿回忆起30年前一夜失去双亲的那场大地震,刚刚联系杨元的时候,她委婉地谢绝了采访,但最终,杨元又主动给记者打来电话:“我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说一些想说的东西。” 父母的最后一封电报 1976年,杨元的父母都在唐山铁道学院,父亲是数学系系主任,母亲是校医院的医生,当时28岁的杨元在四川大学念数学系。地震前一天,她接到从唐山发来的电报和父母亲寄来的100元钱。原来,父母亲听说当时成都在闹地震(实际是受平武松潘地震的影响),他们让杨元回唐山,100元钱是路费。没想到,第二天,唐山就出事了,那场大地震夺去了杨元的父母。 感激那些帮助我们的人 埋在废墟里的大弟弟是被邻居大爷救出来的,杨元至今难以忘记这位恩重如山的烧锅炉的老工人。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扒出了杨元的大弟弟,在他的帮助下,杨元的小弟弟也获救了。知道父母出事的杨元和在外地的二弟弟到北京会合后,立即赶往唐山,当时根本找不到一辆到唐山的车。终于发现了一列拉煤的火车,姐弟俩偷偷上去,却被开车的师傅发现了。“照规定,拉煤车是不能载人的,我们当时就哭了。苦苦哀求师傅,说我们是回唐山的。”这句话立刻打动了师傅,“他让我们把身子埋低点,藏在车厢里,带我们回了家”。 地震一年后,杨元毕业回到了校址还在峨眉的西南交大,父母亲的朋友、同事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学校无偿资助了她还在读高中的弟弟,每年帮弟弟缴学费。 “我没有感觉自己是被人同情,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关爱。我深深感激在危难关头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杨元说,她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因为她有太多要感谢的人。 “我们总有一个信念,不敢怠慢了在天之灵的父母。”现在,杨元是西南交大图书馆馆长,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德育先进工作者、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燃起对生命的渴望 记忆是冲淡不了的,然而希望才是生命存在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杨元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地震后的半年里,无忧无虑的她几乎变成了“傻子”,是人们的关爱让姐弟四个挺过了难关。她回过几次唐山,“我看到有条街全是拄拐杖、推手推车的人,这些在地震中受伤的人,在大街上有说有笑,还有人吹着口琴”。杨元说,唐山有位地震后被高位截肢的女作家,不仅乐观地活着,还结婚生子。 “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故事:日本遭受原子弹重创后,很多地方成了废墟,很多记者指着废墟说,日本完了。有一个人却指着废墟说,没有,看废墟上的孩子!这是我心里的话。”杨元说。 本报记者 张峥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