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支救援队30年后再聚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8:2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 |
【金陵晚报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唐山地震发生后,江苏省地震局迅速成立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地震工作救援队,当天下午就踏上了北上的救援之路。 震情就是命令,他们知道责任重于泰山。生命如水,逝者如斯,3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聚时,只剩下陆升容、肖洪财、苏顺昌、张永凯、郑友芳、湛启庭、谢瑞征和刘振河8位同志,其他的救援工作者或去世、或远在他乡,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依然清晰…… 谢瑞征:
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震情就是命令。”谢瑞征回忆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江苏地震局监测到天津至唐山一带发生地震,得知消息后他就迅速赶到局里等待统一安排。当天上午,省地震局决定成立一个唐山地震工作组。 当时,地震工作组分成监测组、震害调查组和地震前兆组等几个组,谢瑞征在震害调查组工作。“当时震前就有一些宏观的征兆。”谢瑞征告诉记者,在地震一周之前,井水上冒发浑等宏观现象已经很明显。 “到了唐山地震现场,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当时整个唐山市没有哭声和笑声,每个人都很呆滞。”回忆起来,谢瑞征心情很沉重。作为震害调查小组的成员,他白天跑灾区,晚上睡马路。随身携带的雨衣铺在路上,找两块砖头枕在头下就能睡着。 唐山地震后,曾出现了全国闹地震的恐慌局面。谢瑞征告诉记者,当时全国都处在唐山地震的恐惧之中,很多人看到鸡飞狗跳都以为要地震了,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把一些正常的现象不自主地就和地震联系上。 郑友芳:
曾经给主席写汇报 唐山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成立了抗震小组,郑友芳与同事湛启庭加入其中。郑友芳被分到调度指挥组,从晚上10点到早上5点,负责接地震现场打来的电话。“我每天把电话的内容整理成汇报材料,一式五份上报给中央领导人,虽然毛主席当时病重,也在汇报材料上作了批示。”自己整理的材料能给毛主席审阅,郑友芳感到很自豪。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郑友芳发现了地震造成的一条地裂缝。地裂缝的上下落差有1.58米,裂缝宽2.3米,连同裂缝周围的破碎点带,整个断裂宽度有9.1米。“这是强地震的宏观标志,当时为了修复道路紧急救援这条裂缝被填上了,就连地震学家也没有察觉到,通过对裂缝综合分析,唐山地震的震级比7.8级还要大。”郑友芳肯定地说。李修东仲毅 (编辑小娜)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