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光远:央企利润政策型增长不利经济结构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5日07:53  东方早报

  作者:马光远 

  国资委日前公布了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的经营情况:138家央企一季度累计实现利润1194.9亿元,同比下降41.8%,其中3月份实现利润622.9亿元,同比增长26%,环比更是大增86%。

  尽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消失,但央企3月份经营指标却出现了明显好转,盈利增长更是超乎外界的意料。与此相对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依然没有走出寒冬,经营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我们认为,对于3月份央企盈利增长的情况,应该理性并且全面地分析。一方面,央企作为维护经济稳定和保增长的中坚力量,其经营状况的改善说明中央之前采取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初步得到了遏制,这的确令人欣慰;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央企利润的来源及其构成,清醒地意识到央企利润的大增并不简单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复苏,经济整体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尚不知道央企3月份利润的具体来源和构成,但从2005年以来央企的利润来源和构成分析,央企的利润基本上集中在石油、煤炭、电信等少数垄断行业。比如,2008年,央企实现利润6652.9亿元,其中中石油一家净利润就达1144.31亿元,中移动利润1127.93亿元,这两家企业的利润就超过了全部央企利润的三分之一。

  在垄断企业成为央企利润大户的情况下,3月份利润的大增的确和经营情况的好转不能直接挂钩。我们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对绝大多数企业的影响之大是二战以来空前的,500强企业2008年利润总和仅仅只有989亿美元,比2007年的6452亿美元跳水85%。就此而言,我们认为,央企3月份利润大增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绝不可以此来研判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轻言经济复苏。特别是,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央前期采取的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除了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之外,绝大多数的投资项目由央企承担,成为本轮经济计划的受益者,就政策本身的效应时段和倾向,3月份经营状况的好转也是必然的。但这种靠政策的倾斜显然并不能确保其经营状况的持续性,而且,由于央企分享了更多的政策优惠,这种“政策型”利润增长虽然确保了央企的利益,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具有政策上的“挤压效应”。特别是我们看到,在经济形势没有出现根本好转,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石油、航空等部门的提价行为虽然保证了本行业的“数据漂亮”,但增加了其他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

  对于3月份央企利润大幅增长,CCTV的《经济半小时》节目也给予了关注。在节目中,一些学者担心,这种增长还是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政策优惠和投资拉动,可持续性令人担忧。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就表示,靠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一些国有企业在成功取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也从客观上影响了部分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表示,央企3月份利润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财政政策的天平在央企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严重失衡。

  从中国经济一季度的一些关键指标来看,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充足流动性的保证下,经济快速下滑的态势初步得到遏制,但也暴露出一些必须重视的问题:无论是4万亿的政府投资,还是信贷额度,绝大多数分给了央企,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得到的信贷资金少而又少,民间资本也没有撬动起来,而真正能够带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真正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最大因素恰恰是政策上没有得到照顾的中小企业。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真正复苏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在于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在于提高中国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启动。因此,下一步一定要把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在信贷额度上给中小企业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影响中小企业生存的行政收费。进一步下决心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同时,出台启动民间资本的政策措施,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细则中下决心向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倾斜。唯有如此,经济才能真正复苏,就业才能增加,转型才能成功。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央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