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子勋
提要 如何保障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如何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如何完善银行业务的结构调整,这都有待新规实行后的实际效果检验。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新管理办法强化了贷款的全流程管理和用途管理,以促进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这不仅是当前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金融监管的一些必要措施,同时对银行贷款业务的转变也是一个积极的导向。
近年来,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当欧、美等国银行业依旧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我国银行业上演了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信贷的罕见历史:自去年11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半年时间里我国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天量的信贷资金走向成为银行监管的一个核心问题。据审计署的信息显示:由于其间利差一度相差0.2个百分点以上。这对于缺少订单的企业来说,把信贷资金存入银行吃利息绝对是一笔“安全且不菲”的收入。这样的情况使得一些企业通过低息票据贴现的方式,将获得的信贷资金“翻转腾挪”存入银行以牟取利差。这种银行信贷“空转”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票据融资和企业存款金额的骤然增多——前4个月我国票据融资增加1.6万亿元,占银行新增信贷的30%,是往年份额的6倍;同时今年一季度企业存款激增2.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居然多增了2万多亿元。
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的天量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难解决。这样的矛盾与我国银行业务的传统领域是紧密相关的。传统上,我国银行的贷款就有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上跟风的习惯,对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在贷款方面基本上不实施把关,从而人为地提高了项目的呆账风险。正是这种惯性思维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问题。信贷资金在银行系统“空转”的现象,不仅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虚增了银行存贷规模,也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
除了“趴”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以外,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从最近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容易发现,信贷飙升与股市行情以及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小阳春”,在时间节点上是重合的。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出现这种反弹是很难找到坚实基础的。
新的《办法》强化了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贷款人内部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贷款过程管理中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此外,《办法》还要求贷款人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这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建立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的管理,依法加强贷款用途管理,堵塞信贷管理环节的漏洞,增加挪用贷款的操作成本,从而减少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新《办法》的出台有利于保障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也为银行业务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导向作用。从而保障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中去,尤其是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当中,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避免贷款“空转”现象。
(作者系宏观经济和环境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