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荻秋
23日0时30分,湖北巴东县政府新闻发言人通报了“邓玉娇案”最新情况,其中称“邓玉娇母亲张树梅声明与律师解除委托关系”。早上8时,张树梅向媒体表示,与律师解除委托关系“不可能,这绝对是假消息,我还在考虑当中。”到下午,情况直转而下,张树梅又称:确定与律师解除委托关系。(5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尽管张树梅最终确认与律师解除委托关系,但巴东县有关方面在张树梅只有“初步意向”、“还要考虑一下”的情况下,抢先发布新闻,替张树梅做出解除委托关系决定的行为,不能不说是过于心急的越俎代庖。至于心急背后隐藏着什么,就让公众有了更多的猜想。
其实,这只不过是邓玉娇案发生至今,巴东警方及有关方面无法令公众信服的种种行为之一。在此之前,警方宣称邓玉娇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就有评论者指出其有“转移视线”之嫌疑。待到第三次通告中,巴东警方不仅将“按倒”、“特殊服务”更改为“推倒”和“异性洗浴服务”,而且又让案发现场出现了两名“上前劝解”的服务员。更有甚者,当律师要求警方提取已被忽略十多日的邓玉娇被性侵犯的内衣内裤物证后,其母张树梅又“极其配合”将物证彻底清洗。
一次次的案情通告,一次次的细节变更,一次次的疑似巧合,不仅没有帮公众解开心中的疑团,反而让案情疑窦丛生。而公众和舆论对巴东警方和有关方面的信任度也随之一点点丧失。铺天盖地的网络民意和几乎一面倒的媒体评论,更是将这一不信任感扩散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很显然,邓玉娇案已经成为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而巴东警方和相关部门在这一案件中的表现则显得进退失据,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没有证据证明巴东警方和有关部门与此案有所牵涉或另有隐情,也无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涉嫌徇私舞弊、通谋串供,但是仅靠这一点是无法消弭公众疑虑的。民众总是愿意按照最简单的逻辑和最朴素的常情来判断事实真相,不幸的是,这种貌似简单的判断往往被证明是最经得起检验的。前不久,大白于天下的“躲猫猫事件”不正是这样吗?
公众需要铁一般的证据而非藏头露尾的通报,需要合情合理而非匪夷所思的案情逻辑,需要涉案各方完整真实的表述而非选择性的公开片言只语,只有这样,所有的疑窦与猜测方会最终烟消云散。
显然,在失去公众信任的前提下,继续由巴东警方来完成还原案件真相的使命已经不合时宜,需要选择公众信得过的超越利益之争的第三方司法机关来接手邓玉娇案的侦查与审理工作,从而最大程度挽救公众信心,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重塑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