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云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有的事情尚未变成历史,却已经接二连三地重演。邓玉娇案看起是一件简单的案子,随着时间推移,真相非但没有大白,却愈发迷雾重重。而在云南孟连一中女生小艳被殴打侮辱案(施暴方是由该县副县长女儿组织),则有变成邓玉娇案的趋势。官方发表的声明,与受害人的陈述已经有明显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受害人小艳叙述的嘴里被强塞进从厕所里捡起的脏卫生巾,在官方的通报中变成了用“两张未使用过的卫生巾”,“贴到”脸部。小艳被殴打,也变成了“打架”。(见昨日《京华时报》)
公众舆论对孟连官方的反应可想而知,一边倒地置疑其可信性、公平性。平心而论,对于这两个案件,我同千千万万个普通公众一样,都没有掌握一睹真相的坚实证据,按道理不应该预设立场地质疑官方。但问题是,在日常经验中,在无数次的耳闻目睹中,公众已经积累了对包括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公权力部门太多的不信任。换句话说,公权力部门已经过度透支了其公信力,因此在案件涉及公权力部门本身及其相关人员时,公众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因此这两个案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与公众了解到的情况有出入时,几乎没有人相信相关部门的结论。
这非常悲哀,但这是目前这两起案件调查中必须正视的事实。由于这两起案件都涉及到了国家工作人员,相比之下,涉案人邓玉娇、小艳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因此,公众有理由要求质疑目前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而且,邓玉娇案涉及的只是两名普通的乡镇工作人员,孟连案则涉及到了副县长,无论是在事实上,还是在舆论的天平上,双方的地位更不对等。
邓玉娇案到了现在,对于公众而言,对于办案方而言,都到了一种十分困难的地步。公众渴望案件真相而不得,而办案方也彻底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在舆论的重压下,对案件的调查十分被动。如果有关部门从一开始就正视司法不公正普遍存在的现实,以及公众对司法不公正强烈反感所形成的舆论,这种局面本可以避免:即由高一级的司法部门进行调查,而县一级的部门主动回避。遗憾的是,巴东没有这么做,而在孟连,也在重蹈巴东的覆辙,由教育部门负责调查主管教育副县长的女儿涉及的案件,公众怎么能够信服呢?
巴东案和孟连案的困局,是长期以来大面积司法不公正的结果。所有的司法部门、同时包括行政部门都要对此进行反思。公信力的挽回恐怕会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在制度上现在就应该有所作为,比如正视司法不公正大面积存在、公众对公权力部门不信任的现实,在涉及公权力部门和人员、舆论反映强烈的案件中,扩大回避范围,高一级的司法部门尽早介入,如斯,或许能挽回民心。舆论对于司法部门,或许也会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