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永峰:从上海国际电影节看中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09:46   上海商报

  作者:张永峰

  提要    上海国际电影节轰轰烈烈的背后,给了电影人一系列反思的空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到底属于谁?怎样的电影才是中国真正需要的…… 

  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3日在上海大剧院拉开序幕。本届电影节共有16部作品入围金爵奖,入围影片除国内影片《白银帝国》、《寻找智美更登》和巴西影片《爱情入戏》外,其余13部都来自欧洲国家的影片,这么多国外影片入围金爵奖彰显出本届电影节的国际属性。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意大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使得本届电影节呈现出商业的国际姿态。

  本届电影节第三场主题论坛“金融危机下的中外电影合拍机遇与策略”上,鉴于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票房去年超过30%的增长,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乐观地估计: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的电影票房10年内能超过300亿元。韩三平的估计有其合理的依据,但是,即使他的估计真的能成为现实,仍然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反思:一、这300亿元是属于谁的?二、这300亿元从哪里来的?三、为什么300亿元就比30亿元好?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样参加论坛的两位名导演陈嘉上和吴宇森说出了他们的担忧:“我们的票房的确一直在上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的电影越来越受欢迎”;“未来10年我们的电影市场可能有300亿元,中国确实有这样的电影市场,可是不一定是属于中国电影的市场,欧洲的市场也这么大,可是他们的市场是属于美国电影工业的”;“以前中国是有好电影,没有好市场,现在中国是有好市场,没有好电影”。

  的确,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是在国家保护之下的一个市场,如果没有国家保护,市场完全开放,国内电影能否跟国外影片竞争的确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欢迎度和满意度。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电影还不能让观众满意,很多所谓国产大片,观众带着兴奋的心情去看,带着失望的心情而归。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电影市场达到300亿元票房,这个市场究竟属于谁,是否属于我们,的确需要深思,需要认真面对。本次电影节彰显的国际属性,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电影产业本身所具备的属性,国际属性是一把双刃剑。有媒体称本届电影节“国际影片忙发展,国内影片忙宣传”,说明了国内电影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第二个问题涉及票房的来源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对准的是哪些观众群体。韩三平的市场估计里,是将全国的二级城市、县城和广大农村都包括在内的,可是,按目前状况来看,中国电影票房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商业大城市,“2008年中国电影43亿元的票房90%是在这里拿回来的”,而除此之外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对票房几乎没有多少贡献。虽然理论上只要按比例建立院线,那些地区就可以纳入到电影市场当中来,为票房收入作出相应贡献,但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高度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极大,如果中国电影只是像现在这样只对准商业大城市的观众群体,而忽视不同区域观众群体的生活现实和文化需求,恐怕未必能让其喜闻乐见,能让这广大群体买账。

  第三个问题涉及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和作为商品的关系。在本届电影节第一场主题论坛“中国制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上,坚持走艺术路线的导演王小帅炮轰商业电影,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要全靠市场来承担那是不可能的,艺术这种东西把它放到市场上去,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他措辞虽然极端,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思考:如果电影只是以赚钱为目的,而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即使达到300亿元,就真的好吗?(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博士)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上海 电影节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