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云:警惕学术体制中的赢者通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7日09:37   珠江晚报

  作者:周云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与其学生杨伦联合署名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文章《何谓“理论”》,系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6月16日《广州日报》)

  老师这样做真的纯粹是助人为乐吗?老师真的一点好处也没有吗?我们都清楚今天学术评价体系,论文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是核心指标。陆杰荣一年发表11篇论文(其中竟有9篇是与他人合作。这11篇中,又有几篇是陆杰荣教授参与了研究呢?),显然会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得益,并借此去寻求更多的学术资源,诸如课题、评奖等。由此可见,陆杰荣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更帮助了自己,可谓是“双赢”。

  还有,学生抄袭,老师到底知不知情?假定老师确实不知情,说明论文系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老师为什么要署名,而且还要署第一作者?如果这个学生没有抄袭,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老师在侵占或者部分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呢?

  不是每个老师都可以跟学生如此“共存共荣”的,前提必须是老师能够有能力争取到足够的资源。比如被抄袭的这篇文章,原作者只能在网上发一下,自娱自乐。而陆杰荣就有本事发表在哲学界最高级别的权威刊物《哲学研究》上发表。同文不同命,决定文章命运的不是文章的质量,而是作者。普通作者,不要说发权威刊物,就是发个普通的刊物,也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不仅是发表文章,在申请课题、申报奖项等方面,主持人的身份往往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是水平。前一段时间有媒体爆出,国家科技奖的第一获奖者全都是领导,即是明证。

  于是,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少数在学术界有地位,尤其是兼有行政头衔的人,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而普通研究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研究人员则难以获得。而掌握学术资源的人,总是各种事务缠身,无暇学术研究,于是又把学术任务分配给普通研究人员,出现了有资源的人不研究,研究的人没资源的怪现象。研究成果共同发表,然后又凭借着这些成果争取更多的资源。在学术体制中,隐然已经形成了“赢者通吃”的规则。少数人从中名利双收,但学术事业的发展又何以堪?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学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