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牧:中国人的汽车文化需要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0日08:53   上海商报

  作者:李牧

  提要  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来消除不平等,富裕阶层没有任何理由用汽车加强与贫困者的对立。

  汽车诞生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汽车文化也最早兴盛于西欧北美发达地区。随着汽车文化向中国的传播,如何拥有健康的汽车爱好,就成了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有关中国汽车文化的争论,最新一案是今年5月7日晚数名杭州富家子弟超速飙车,一辆红色三菱跑车撞死斑马线无辜行人。如果视野略放大些,以哈尔滨宝马撞死农民为代表的一系列豪华车伤人案,以南京马自达6围堵悍马为代表的一系列车友闹事案,均是汽车文化“生了病”的代表。  

  很多事复杂又简单。我现在定居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几个月前,我家相邻的一所中学,教学质量排名很靠前的名校,两名中学生,一男一女,无照偷开家里的汽车,一死一伤。此事与中国的同类新闻比较,显著的不同点是,没有人讨论这两个孩子家庭背景,更没有媒体挖掘他们是否富豪子弟。

  公正地说,以“车”为焦点的一系列争论,反映了中国处于社会急剧发展之中,各类矛盾集中于到处寻找释放点的现实。具体看,“车”成为释放点,也有其必然性。汽车在中国正在异化。毫无疑问,上述各种案件中的“车”,已经超出了单纯运载工具的概念,至少是汽车爱好范围,对于赛车爱好和具体车型车友们来说,已经比较发烧,属于汽车文化范围。

  杭州飙车案的最本质问题,不是富人撞死行人,而是这种超速飞车死人是早晚的事,与穷富无关。就算是第一流的车手,驾驶第一流的跑车,在普通城市公路上展开追逐赛,也是在与死神开玩笑。

  汽车与财富无关。车当然是需要钱买的,但在当今世界,车已经成为日用品。汽车绝对不是财富的象征,更不代表财富的拥有水准。诸如“开宝马,坐奔驰”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车的关键是“适用”。学生开小排量车或双门车;有家庭的人需要一个宽大的后备厢;运动爱好者需要搭载自行车雪板;孩子多的用面包车;装修工人用皮卡,仅此而已。爱好汽车的人多弄几台车,与打游戏的人多备几台电脑没有本质区别。

  我绝对不想指责中国的年轻一代。比较之下,我所在的加拿大,青少年吸烟人口极多,特别是女孩子吸烟比例大,吸食大麻的人也很常见。因为一些特殊的机会,我接触到很多社调样本,结果发现这些样本中加拿大女孩子初次服用避孕药的年龄居然全部低于十五岁……在这些方面,中国青年人“作”得并不欢。

  但加拿大没有尖锐的贫富对立,虽然贫富差距可能更大。加拿大的青春叛逆者们也没有引起社会声讨。加拿大的少年汽车爱好者,可能开着台尾气管没有做降音处理的汽车,轰鸣而过令人讨厌,但绝没有到被指为社会毒疮的份儿上。

  对中国青少年的批评,特别是对中国富二代的批评,延申到汽车文化上,健康的汽车爱好,应是对机械的热爱,对驾驭的追求,对先锋性行为的喜爱,阳光、积极充满力度。今天对汽车的珍惜,在中国更多的标志着贫富阶层之间的对立,强者对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闲得发慌”后的宣泄,冷漠、执迷、消极而残酷无情。

  中国今天存在的问题,许多以汽车为表现但实质上与汽车无直接关系,富二代们不开车乱撞可能也要养几条大狗到处惹事生非。尊重法律、关爱生命这些素养具备共性,无论富二代守住祖业,还是建设者宏扬中华,都需要这些共性。(作者系旅加媒体人)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汽车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