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振华:公车改革应该是一场开门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07:17  新闻晨报

  作者:苏振华 

  据《新京报》6月24日报道,杭州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同时,向公务员发放“车贴”,“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舆论呼吁改革公车体制已有多年,但成效甚微,杭州市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

  目前公车体制的弊端十分明显,主要包括: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有些地方的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几年前有一个数据是,全国公车存量350万辆,每年公车消费3000亿元,超过国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开支的总和,且公车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剧增。如此沉疴流弊,怎能不改?

  可是,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15年来,公车改革并没有取得有效突破。为什么公车改革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改革者对自身利益的改革。如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下岗,改革者与被改革者利益无关,改革自然可以强力推进。但当改革触及到改革者自身利益时,改革就千难万难了。从改革的可行性出发,勉强可以推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高层级的官员维持现状,而从低层级的官员开始改起。杭州此次改革遵循的正是这样的逻辑。

  但低层级的官员仍然是体制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改革很难彻底。最彻底的改革,当然是只对因公需要用车费用进行补贴,既不多补也不少补。可在同一个体制内,一项改革要想顺利推进,不引发新的矛盾,那么就不能触犯既得利益。对官员来说,因公用车的需要在新方案中是必须保证的,领导干部私用的“三分之一”属于既得利益,这一块是不能动的。如此一来,改革空间委实有限。

  在杭州的改革方案中,局级干部每月补贴2600元。假定这笔费用全部用于坐出租车,按目前杭州的出租车价格,粗略估算最少可以乘坐840公里。按照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差不多是42公里。就算一位领导干部十分勤政,每天都要外出公干,一个月的打车费恐怕也花不了2000多块吧。就此而言,这个方案“赎买权力”的意味非常浓厚,很难称得上是最优方案。

  这一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能否真正实现节省公帑、消除特权的目标,需要对改革前后的总开支进行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当然,其积极方面仍然需要得到肯定——在公车改革根本无法推进的事实之下,杭州让公车改革终于开始运转起来,无疑具有破冰的意义。

  不过,“下有对策”的局面是否可能出现呢?比如在种种名目之下,原有体制逐渐复归,或者领导干部以私人名义向下属单位或所辖企业“借车”使用?若此类情形出现,原因仍然只会是:由官员们关起门来的自我改革,注定了改革必然具有不彻底性、变通性和妥协性等特征。

  真正有力的改革措施,应该是让改革者和被改革对象分离。公车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公共财政和对政府的监督问题。在我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财政预算的审定者,是政府的监督者,如果由人大通过严格公共预算来主导公车改革,每个部门每年的用车费用全部透明化,纳入部门预算由人大审批,而不是笼统地以“行政事业经费”的名义开支,并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或许才是釜底抽薪之举。(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车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