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林
29岁的清华毕业生周森锋全票当选湖北省县级市宜城市市长后,因其年龄和名校毕业的身份,在舆论中引起极大的争论和质疑。针对许多网友对其家庭背景的怀疑,当地组织部门回应称,周森锋来自农村、没有家庭背景,媒体调查也发现其父仍在窑场打工以补贴家用。网友仍穷追不舍地质疑其妻“襄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背景,当地有关部门又辟谣称,其妻只是市人大下属一个部门的副主任。面对质疑,29岁的周森锋向舆论请求“给我不受干扰的成长环境”。(《京华时报》6月24日)
树欲静而风不止,别指望舆论会选择相信周森锋,阅历过无数类似的腐败版本、脑子中充满无数腐败想象、对制度充满不信任的网友,并不会因此停止质疑,他们会不断寻找疑点继续质疑下去——虽然我相信这个优秀的青年是靠自己的奋斗获得今天成就的,但我很理解许多网友的焦虑和怀疑。一个最大的感慨是:这是一个没有了佳话的时代。社会的复杂,人心的不古,道德的滑坡,人际的猜疑,普遍弥漫的不信任,将一切在古典时代可以成为佳话和美谈的东西击得粉碎,粗暴地拉下道德神坛,接受最苛求的质疑和最世俗化的审视。
如果29岁的周森锋生在古典时代,他的年龄、他的经历、他的成就和他的品质,一定会在乡间传为美谈。他的故事中有太多可以被传颂为佳话的因子:出身寒门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其后一定有类似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的动人故事;靠自己的奋斗而仕途坦荡并获得今天的成就,又可传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宝剑锋从磨砺出”之类的美谈;然后,自己当官后父亲仍在窑场打工补贴家用,这又是一则“富贵不改本色”的美丽剪影。还有,他的低龄,也会被坊间传颂为用人上的不拘一格和选官上的唯才是举。翻翻二十四史,历史典籍中写满了这样的美谈佳话。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佳话,那些在过去可以传为佳话的素材,都成了丑闻的作料。
人们怀疑周森锋的年龄,这么小的年龄是怎样爬上这么高的职位的,经过了多少“不正当”的手段?人们怀疑周森锋的少年得志,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怎能如此平步青云,不是靠有权的爸爸就是靠有权的岳父?人们怀疑周森锋的穷人身份,是不是为了博取舆论同情而仿造的简历,怀疑他的学历,名校学历是买来的吗?甚至连“父亲仍在窑场打工补贴家用”也成为怀疑目标,这是不是作秀?我们的脑子中已经容不下对佳话的美好想象,而是充满了对丑闻、阴谋、交易、权势、作秀之类的阴暗猜测。
其实舆论不仅针对周森锋,在许多事情上都是如此。古典时代那些励志勉人的佳话版本,今天被我们先入为主地传为了丑闻。比如,贫困大学生在食堂偷偷吃剩饭,过去会被传颂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在今天却会成为人们痛斥社会不公的靶子:为什么贫困大学生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救济,而沦落到偷吃剩饭的悲惨境地?一个人获得某种特别的成就,舆论不是去传颂他的品质和学习他的精神,而是追问他有没有一个富爸爸或背后有没有什么交易。一件好事情,人们首先不去夸赞它的美好,而是本能地去质疑其后有没有见不得阳光的动机。佳话已成为古典时代历史典籍中的展品,我们时代的土壤上已经生长不出那些故事,我们的想象力已经与佳话绝缘。
写下这些,并不是想批判这样的“丑闻思维”。在当下的制度语境中,我理解这样的社会焦虑。绝对权力未得到遏制,权力通吃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我们不敢相信佳话和无暇消费佳话;丑闻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想象,我们不得不对看似美好的事物作最坏的猜测;基础秩序的沦落,让人际间和社会中滋生出一种近乎变态的不信任,怀疑一切,消解一切,用“有罪推定”的心态打量一切。什么时代盛产什么样的故事,佳话的产生、传播和接受,需要一定的道德环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生态对应的,可能是人们对丑闻情不自禁的想象。怀疑容易,信任很难,我们似乎没有资格消费那些佳话美谈。
然而,年轻人的努力奋斗,需要佳话的励志;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佳话的滋养。当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看到的不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类的佳话,每天充斥于眼中的都是“工作要靠富爸爸”、“北大人大不如权大”之类的丑闻时,夜阑人静之时,他们怎么去做梦,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梦,这个有崛起雄心的大国又做着怎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