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打车涨价已经着地,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跟上。
今年4月北京出台《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这轮意在缓解打车难的出租车改革,如今已开展半年有余。然而近日新京报记者在街头调查发现,有些地段打车难得到了缓解,但部分地区和时段,仍存打车难问题。
《意见》提出的是一揽子的改革方案,但后来为人们所注意的只是涨价这一项。涨价不能彻底解决打车难,这也在意料之中。这反而说明,改革效果还未完全呈现,意味着也许还有一些改革措施没有落实到位。
比如上下班高峰期打车难,主要因为人流量大、出租车整体供应不足。针对这一点,《意见》提出了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当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升至70%左右时,适量增加运力。”现在高峰期打车难仍未明显改变,不知有关部门在相应时间段,有没有增加出租车运力。
打车难集中爆发在核心商圈。《意见》提出,在金融街、王府井、商务中心区、中关村等重点地区建设出租车调度站、设置扬招站。但据调查,王府井等商圈地打车难,除人流量大外,还因为商场很多地方不让随便停车,说不定就被罚款,“不少司机对步行街周边停靠点不熟悉,不愿意去拉活儿。”可见,有关部门在设立停靠站之后,还应着力推广,并消除司机的顾虑,比如协调周边单位为出租车进入、停靠提供便利。
新政之后,电召、手机软件等方式打车陆续推出,也被认为可提高出租车利用率、减少乘客无谓等待。但记者连续两次使用电召方式约车,尽管被提示需要向出租车司机加价5-6元,但仍无司机愿意抢单。这一现状与当初承诺的“提前4小时预约成功率可达99%”,仍有相当差距。
打车难是北京的一项城市治理难题,不期望几个月就能根治顽症,但必须见到成效。如今,在缓解打车难的一揽子方案中,涨价已经着地了,可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政府监管等方面的承诺是否兑现了呢?只有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及时跟进评估,改革才能沿着良性轨道深入下去,而不是没了下文。
□西坡(媒体人)
(原标题:解决打车难,不能止于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