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凡:限制伊核协议是一次“诚意测试”

2013年11月25日02:39  新京报

  ■ 观察家

  伊朗与6大国达成的协议能否成为终结伊核问题的起点,要看6个月后对实施情况的评估。某种程度上说,这份历史性协议的价值,将由实施决心和可能产生的变数共同决定。

  24日,伊朗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为期6个月的中期协议。这是自2003年伊朗就核问题接受国际社会审查以来,首次取得重大突破。

  协议内容包括,伊朗承诺终止所有提取纯度5%以上浓缩铀的活动,六国承认伊朗有权使用和平用途的核能源;伊朗开始将目前存贮的纯度20%浓缩铀转变为无法适用于武器的氧化物,或者降低其纯度,伊朗核设施将增加透明度并提高被审查频率等。按照协议,伊朗核武计划将受到实质性限制,作为交换,实施协议期间联合国将解除对伊朗合计规模相当于60亿-70亿美元的制裁,类别包括出口石化产品、黄金及其他贵金属、汽车业、飞机零部件等。

  就目前而言,伊朗与六大国达成的协议具有临时性安排性质,是否会成为终结伊核问题的起点,要看6个月后对实施情况的评估。某种程度上说,这份历史性协议的价值,将由实施决心和可能产生的变数共同决定。

  可能产生的变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色列和中东逊尼派国家对于协议本身的不满。由于历史积怨,这些国家认为,一份没有要求拆除离心机的协议,实际上是对伊朗的“纵容”。反对的声音在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事实上,由于美国国务卿克里对这份协议的重要推动,他已经获得了“美国史上最差国务卿”的新称呼。如果在协议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那么各种反对声音就可能汇成强大阻力。二是伊朗国内。如果国内强硬派杯葛,那么即使协议顺利实施,也未必会为达成一项长期协议创造出条件。

  但是,至少从经济层面看,顺利实施协议的概率也非常大。一方面,所有解除制裁的规定均可视协议实施情况撤销;另一方面,伊朗高达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多数仍被冻结,1000亿美元伊朗外储之中,银行和石油领域的核心制裁仍维持不变。因此,目前达成的协议,本质上是对双方诚意的一次测试。如果合意,彻底解决伊核问题才会成为议事日程。

  尽管限制伊核协议距“历史性”还差半步,但其价值仍不可忽视。

  限制伊核协议达成后,中东地区可能展开的核竞赛,有望就此刹车,这将大大降低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对抗的烈度。同时,对于安全形势的新评估,将催生以色列、逊尼派、什叶派和外部力量四方构成的中东安全格局,进行重组。事实上沙特已经表达出与以色列修好之意。

  此外,国际原油的价格因素中,来自中东不稳定局势形成的溢价有望部分降低。鉴于明年3月美国可能正式启动QE退出,这也就意味着中期来看,国际油价即使波动,也将失去大幅飙升的可能。

  还应看到,伊核问题曙光初露之后,朝核问题就凸现了出来。同样具有复杂的地缘形势和历史纠结背景,伊核问题的缓解为重启朝核问题谈判进程,提供了借鉴。

  □徐立凡(学者)

  相关报道见A17-A18版

(原标题:限制伊核协议是一次“诚意测试”)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青岛原油泄漏有没有及时疏散民众?
  • 北京青年报:尽快填补废止劳教留下的制度真空
  • 朱少华:摸清“私邸”再谈官邸如何?
  • 南方都市报:正视小产权房问题 运动式清理非良方
  • 江平:对于未来改革抱有比较谨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