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海:动辄开除学生,教育不能如此粗暴

2013年11月30日02:19  新京报

  ■ 来论

  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一种行为,如果学校管理总是冷冰冰,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为“负数”。

  “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学校决定将3人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有网友列出21条“景谷一中新校规”,除了“端纸碗”、“用油脂袋提饭”外,用手机、玩电脑、抽烟喝酒、上课睡觉、考试作弊、周末睡懒觉,甚至“碰铁门”等,都会被“开除学籍”。(《云南信息报》11月29日)

  一个学校校规如此苛刻,简直到变态的地步,这已算不上是教育,而是单纯恫吓学生、惩罚学生,实在是太简单粗暴。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来重温一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处理犯错学生的经典案例: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一种行为,如果学校管理总是冷冰冰,并且充满暴力味,那学生无疑会非常痛苦,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为“负数”。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园里绝不应该允许动辄得咎的“高压政策”存在。

  □吴应海(教师)

(原标题:动辄开除学生,教育不能如此粗暴)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民晚报:老太太“讹人”的另一种可能
  • 环球时报:缓对美澳韩,将斗争目标锁定日本
  • 人民日报:“天宫”真是太空拯救者吗
  • 钱江晚报:复旦投毒案,道德感缺失的悲剧
  • 济南日报:“弃保”是养老改革的最强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