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官员要学会心痛

2013年12月02日11:42  南方都市报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政策出台之后,引起热烈的讨论。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质疑上下班“公车补贴”——为什么公务员上下班就有公车补贴?老百姓不也没有吗?而网友@练洪洋 则说:补贴可以有,但需要有一本透明的账。对于公务交通费用,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严格公务交通费的界定与核准制度,然后实报实销。    

  这些大概就是有代表性的要不要车补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讨论。在市内的行政活动中,存在交通经费,过去是把这种经费表现在具体的车辆上,由于管理不严,造成了“领导办公事三分之一,领导办私事三分之一,司机办私事三分之一”。这说明有三分之二的公车经费是应该节约的。现在我们把整个公车经费中的三分之二不应该负担的部分去除,而把三分之一的正当费用保留,并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给予公务员,用于公务交通,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反浪费条例》中已经明确表示,“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说明车补不会很高,适可而止,而且只是补贴公务部分,不补私务部分。因此,曾代表所担心的公务员上下班有车补的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适度补贴”是一大突破口,也是此次“2013版”车改方案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上下班接送、外出接送,已经成为部分“大领导”公务员的一种特权,由于很有“面子”,就在官员中间蔓延开来。更糟糕的是,很多官员不把这种违规视为违规,法不责众。有的网民对我说:住地到办公室仅两公里,一位官员当了副处长之后,就不再步行上下班了,真不知道他如果当了厅长之后会怎么样。可见,本来一些官员是完全可以自己上下班的,就是因为当了官,才不愿意走路,不知道是不会走了还是不想走了。

  我想在此讲一个总是让人痛心的上下班的故事:我是早上6点30分用闹钟起床,6时50分出门,否则可能就会遇到堵车。7点20分左右顺利到办公室。如果骑自行车则要1个半小时。每当我开车出小区时,见到大门外有等着接人的公车,我都觉得心痛:我6点30分起床,司机不是要6点起床吗?多么辛苦!这是其一。其二,上下班由司机接送,司机要跑两个来回,而我自己开车,只要一个来回,占用道路、增加油耗、多花钱等问题就出来了。这也是中国“堵城”越来越多的原因。其三,司机接送领导外出开会,领导在楼内开会,司机在楼外等待,天气冷或者热,就打开空调在车内享受。要知道三分钟的怠速,等于一公里的油耗。如果是私家车,绝大多数不会这样做。不久前我参加一个300人的大型研讨会,楼外是一大片车和近300名司机。说实话,当我走过这些轰轰作响的公车时,总有一种心痛的感觉。2012年全国“两会”上,有记者就报道:在天安门广场上,那些大使馆的司机都会关闭发动机,在车内等待,而我们的公车往往是打开发动机取暖。在车内放一件大衣不是可以解决问题吗?姑且不说这些司机愿不愿意这样耗在这里,对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大多数国家,除了客车、出租车等车辆之外,一般是很少有专职司机的。在武汉的一个街道,2009年开始车改,除了主任、书记、办公室各留一部车之外,其他十辆车拍卖,年纪大的司机提前退休,有编制的年轻司机经过培训,走上了新的岗位,干得很出色。

  总而言之,省部级以下的干部使用一般公务车与专职司机,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私用式”的浪费,而作为中国的公务员应该学会心痛。这是一种起码的情感要求。十年来,我请局里司机到我家来接我,不会超过三次,大多是要到外地出差而又不便开车上班的时候。领导有专职司机,确实方便多了,但是,这些方便是要付出纳税人的代价的。我一直强调“行政如治家”。几乎人人都会在当家理财方面精打细算,而一沾到“公”字,就大手大脚。除了大企业家,一般不会为自己的私车请一位专职司机,而在公车这个问题上却要有专职司机,除了一些经济原因之外,就应该是“面子”问题了。你有“面子”了,白花花的银子就没有了。所以,官员一定要学会“心痛”,包括对司机与公车经费。(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原标题:[个论]叶青专栏:官员要学会心痛)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可以不感恩,但别骂祖国
  • 环球时报:嫦娥三号不是脱离中国现实的孤军
  • 新京报:公路乱罚款比农药还“毒”
  • 寇军:身家20亿官员是财产公开制度的拦路虎
  • 新京报:张艺谋超生莫把特权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