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龙:我国粮食安全依然严峻

2013年12月03日07:22  环球时报

  石少龙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我国2013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235.6万吨,登上6亿吨新台阶。中国不仅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球之首,基本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2013年粮食产量再攀新高,可喜可贺。但应看到,我国粮食供需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增产仍然没有改变紧平衡局面。一是31个省区还有10个省减产,其中两个粮食主产省减产。二是一些省未达到本省近年最高产量,更未达到历史最高产量。三是增产主要靠少数省区支撑。仅东北就增产576万吨,加上冀豫两省和内蒙古,6省区增产过千万吨。四是6个净调出省几乎主导着全国的产销平衡。其中黑龙江省产量占到全国1/10,外销量在3000万吨以上。

  而且,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粮食产量从1966年21397万吨起,攀登至三亿吨、四亿吨和五亿吨、六亿吨,分别用了12年、6年和12年、17年。可见,除登上一个亿吨台阶只用了6年——那是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迸发出非同寻常的生产积极性,而站上其他三个亿吨台阶,均花了10年以上时间。而且,我国每登上亿吨产量台阶之后,都有过徘徊的年份,如1996年达到5亿吨产量,此后有8个年份的产量为4亿多吨。可见,想保持粮食产量稳中不减已不容易,而要稳中略增,更非易事。6亿吨已属我国近10年连续增产的奇迹,今后增产难度更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粮食消费正呈刚性增长。首先,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但城镇人口间接消费的粮食要比农村人口多。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粗略计算,一个城镇人口比农村人口大约每年要多消费粮食44.6公斤,如果一年新增城镇人口超过1000万,10年超过1亿,城镇居民多消费的粮食将不是一个小数。

  其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单独两孩”政策,无疑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顺应民众期盼的好事,但也会增加一定的粮食消费量。我国粮食安全规划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峰值15亿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虽然“单独两孩”政策不会令人口数量超过这一基数,但一年仍会增加百万张以上消费粮食的嘴。

  第三,按照《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的预测,如果按人均消费粮食500 公斤且不进口计算,则要比今年多产粮1亿多吨,难度并不小。而且,未来我们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人均年消费粮食超过1000公斤,但当前我国人均年实际消费粮食已接近500公斤,而国际粮食贸易是有限的,其影响值得深思。

  因此,未来我国粮食紧平衡不只是三五年的事情,粮食增产不易,中国对粮食安全仍不可大意。▲(作者是湖南省粮食局副局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可以不感恩,但别骂祖国
  • 环球时报:嫦娥三号不是脱离中国现实的孤军
  • 新京报:公路乱罚款比农药还“毒”
  • 新京报:张艺谋超生莫把特权当权利
  • 晶报:反腐新闻为何难再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