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昕:自媒体未衰落,只是回归常态

2013年12月12日07:23  环球时报

  石  昕

  回看2013年的互联网舆论场,有关微博活跃度下降的话题时不时被拿出来讨论。虽然目前缺乏权威数据支持,但不少用户确实对此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有人将之归结为“大V少了,官博多了”,抑或“潜水者更众”,等等。在笔者看来,作为互联网舆论表征的微博只是回归本来状态而已。

  美国股市1996年底因投资热潮产生金融泡沫时,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之概括为“非理性繁荣”。随后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见证了“非理性繁荣”的泡沫破灭。这提醒我们,凡是被过度鼓吹者,终有被打回原形的一天。

  中国互联网舆论场曾经的“火热”,大致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正常情况下应该用正常途径表达的,却由于正常表达渠道的缺乏,被迫到网上寻求关注度和解决。二是正常情况下应该由政府表态的,由于政府沟通能力不足、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府官员信息公开与沟通观念匮乏,从而使得有效信息供给不足,这时一批行为体认为可以通过“谣言倒逼真相”等方式来获取影响力、拓展声望并进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这构成了此前“繁荣”的主要部分。三是多种力量和各种新鲜话题冲击下偶尔泛起的一小部分泡沫。

  短短4年多时间里,微博经历了从新生事物到被热炒,然后回归平静的大起大幅。如今再看这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因为有了网上上访渠道,完成了对口接待,就不上微博博眼球了。而第二股力量,政府该说话的说话,该表态的表态,压缩了其他非官方舆论的说话空间。当初,对于很多公共事件,网络舆论说来说去,多数是在指责为政者不及时回应。现在官方积极主动发声,网络舆论少了发挥余地,可说的,自然就少了。如若再找什么漏洞闹腾,只能说他们醉翁之意从来不在酒。

  至于以民众为主的第三股力量,他们逐渐变得成熟理性,选择的渠道也在增多。除了微博,还有微信、来往、易信等。互联网舆论出现功能分化,微博依然是具有自媒体传播属性的公共传播平台,私密及社交类事务则归属来往、微信、易信等,逐渐井然有序。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网络带来的权力转移,是持续的历史进程;这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政府对信息绝对垄断优势的失去,也包括了民众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持续提升之后对精英垄断议程设置能力的挑战。那些怀念大V们垄断新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个体,或许只是缺乏面对这个历史进程,以及面对泡沫笼罩下真实的自己的勇气而已。

  等泡沫破灭,互联网舆论回归常态,各种井然有序之际,我们就会真正明白中国古语“天下本无事”的涵义。▲(作者是北京学者)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高院庭长“开房”不一定是私事
  • 人民日报:“家风”可正源头清
  • 解放日报:爱国,情怀和尊严的传递
  • 椿桦:法官与女律师开房“研究”了什么?
  • 人民日报: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