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赡养老人善举是舆论场的清新剂

2013年12月17日10:08  海外网

  这些天,一则温馨的新闻游走在各种花边新闻、奇闻怪事之间。河南小伙宋扬过去14年一直细细呵护瑞士老人汉斯,直到老人故去。

  宋扬当初在英国留学,偶遇汉斯,之后8年,两人“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相得益彰。后来,宋扬毕业回国,念及汉斯上了岁数,无人照料,便将其接来身边,直到为老人送终,可谓求仁得仁。

  这样一则没有名利羁绊,没有龌龊杂碎的新闻,本该唤起人们心中的仁爱之情,可在传播过程中,一些网民竟然无中生有,诋毁宋扬和汉斯之间的情义,恶意揣测宋扬有不可告人的动机,着实玷污了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者爱人、孝老敬老的传统。

  孔子的弟子多次问仁,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本质上就两条:第一,爱人;第二,拿自己当人,拿别人当人。

  在中国的语境里,仁与义常连用,义者,宜也,应该的意思。义与利相对,宋扬与汉斯的交往,并不图利,但他得利了。怎么说呢?他在留学期间获得了汉斯的帮助,出车祸是汉斯帮的忙,但这是小利,是俗利。宋扬全心全意、设身处地为汉斯的生活着想,为他养老送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助人的心理满足,实现了人生价值,走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高端,这是他获得的大利。

  俗人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无私地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付出,这种人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善意。

  不错,我们的社会确实在转型的过程中,失落了一些本真,失落了一些信任,失落了一些责任。以至于,老人倒地成为勇者的测试,拾金不昧需要物质的奖励。

  反观宋扬的做法,符合中国文化内在理路,值得褒扬。在芜杂的舆论场中,是清新剂,是一面镜子,至于能照出善还是不善,那就要看各人心底的善念还留有多少了。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2.0版已经上线,放慢了发展的脚步,更加重视曾经因为走得太快而忽视的那些真善美。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绝不是拒绝道德。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一个在他有能力报答他的恩人,而恩人也需要他的协助时,却没有报答恩人的人,无疑犯了可恶至极的忘恩负义之过。”

  宋扬扶助汉斯,重点不在于汉斯是哪国人,而在于能否真正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待人接物。这个道理并不深,能不能做到要看个人的境界。做不到,需要社会各界努力创造环境培育实现的土壤;能做到,更需要社会各界去呵护。这里,媒体能发挥类似“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作用。

  如果传播平台上多些正能量的新闻,多些表现仁爱精神的新闻,多剔除些无聊的、纯粹吸引眼球的、脱衣露肉的、撕裂社会情绪的新闻,让宋扬助人的新闻不那么鹤立鸡群,让求仁得仁成为一种共识,这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所应有的精神面貌。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电视台“封杀”郭德纲或许并不轻松
  • 南都:请讲理,不是挺郭德纲,是反封杀
  • 东方早报:呼吁封杀郭德纲,有公报私仇之嫌
  • 人民日报:嫦娥探月有什么用?
  • 中青报:对“探月有啥意义”的质疑不必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