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豪华“衙门”的贫困帽是怎么批的

2013年12月26日02:39  新京报
“豪华办公楼”和“贫困县”,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显得有些扎眼。 “豪华办公楼”和“贫困县”,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显得有些扎眼。

  ■ 社论

  当地政府在申请贫困县资格中有没有数据作假?领导动用的“关系”又是否存在猫腻?这都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调查和回应。

  “豪华办公楼”和“贫困县”,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显得有些扎眼。据媒体报道,近几年,黑龙江省海伦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自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质疑。

  近年来,贫困地区兴建豪华办公大楼正在全国四面开花。2007年,作为安徽省级贫困区的阜阳市颖泉区因修建“白宫”轰动一时;2012年,陕西国家级贫困县汉阴县国土资源局,为36人建起一座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豪华办公楼。

  当地财政既然可以如此大方地投入资金修建“豪华衙门”,那如何戴上贫困的帽子就令公众更加疑惑。

  或许海伦当地一位机关干部的说法可以给出部分答案: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当时主要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

  而且,诸多数据也不支撑海伦的“贫困帽子”。据报道,“十一五”末(也就是到2010年),海伦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人民币,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监测调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73元。海伦的数据既高于全国平均水准一大截,而且相当于国家贫困县数据的一倍。如此明显的数据差异如何解释?

  所以,有必要追问,海伦的贫困帽子是如何审批下来的,有关方面有没有对其申报材料认真核查?其从省级贫困县,向国家级贫困县越来越“贫困”的闯关大冒险,又有哪些猫腻,其中是否存在扶贫审批腐败?海伦当地机关干部的说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这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近年来,媒体报道披露了贫困县审批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为获得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上蹿下跳进京搞审批,有的县获批之后张灯结彩、挂标语横幅大肆庆祝,而国家级贫困县盖豪华办公楼的新闻更是时常映入公众眼帘。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均表明,目前的贫困县审批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贫困县审批同样也是一项行政审批的权力,只要其存在就有腐败的可能,因而,也应该引入阳光,对其进行监督制约。

  扶贫需要转变思路,也同样需要反对“扶贫腐败”。对于海伦市这样暴露出严重问题的地区,需要进行彻底、详细的调查。如果有作假行为,就需要取消“贫困帽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如果有涉嫌腐败线索,则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海伦一边申报贫困县,一边大兴土木建豪华办公楼,这样的个案典型又荒诞,理应将豪华办公楼和贫困县审批的问题一并查清。

  相关报道见A22版

(原标题:豪华“衙门”的贫困帽是怎么批的)

(编辑:SN09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拍桌子离职的知识分子最渴望掌声
  • 扬子晚报:让“爆头”这个词永远回归网游吧
  • 环球时报:《新闻晚报》休刊,报业不必兔死狐悲
  • 王传涛:“奥运冠军被骗”暴露可怕的特权思维
  • 解放日报:地铁“2元时代”何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