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宁
这几年美债和欧债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使得国际国内普遍对中国的地方债格外担忧,认为那似乎是个大定时炸弹。地方债真的有那么恐怖吗?
中国的地方债在数字上与欧美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内涵上更是截然相反。美欧债务的成因和内涵要么是穷兵黩武,要么是福利过度,都是吃光用光的结果。而从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看,地方债中86.77%是用于地方建设和发展,债权大多对应于实在的资产或在建资产,它们是已有或将有产出的。资产质地好,偿债就没大问题。
评估一个城市地方债的风险不能牵强地将其数字大小与其财政收入多少挂钩。它们之间没什么内在联系。起码来说,银行、信托公司等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的原则跟一般贷款无异,基本按《贷款通则》来评估贷款条件,政策性、盈利性和风控性缺一不可。与产业债务风险相比,则相对安全。地方债的风险大小不在于数字大小,主要在于金融机构贷款评审的把握。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债权债务双方自我评估和承担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总之,地方债不仅风险可控,而且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意义。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特别突出的矛盾,因此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发展且较高速增长仍然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得要搞建设,就要投资,就要融资,因此今后举债还会继续。但地方政府举债要适当,原则有二:一是要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项目,避免投向“鬼城”、“睡城”、招商无望的开发区和奢靡的新行政区,以及产业项目;二是政府要逐步缩小投资范围,除一部分盈利性不高的公益性项目,大多应逐步由企业(不含政府融资平台企业)来承担。从根上减少地方债务的发生。
地方政府能举债靠的是土地资产。但在2010年4月开始打压房价的宏观调控下,地方债问题凸显。几个世纪所积累的增长需求不是三五十年可以释放完的,更何况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地缘环境容不得我们陡然放缓发展的步伐。所以发展始终是主流,不可因噎废食。只要我们以一个适当的高速度保持稳定发展,给人一个可靠的增长连续性预期,土地资产的变现能力就是可靠的,现金流就是连续且平衡的,那么地方债问题就不会爆发。调控政策应具有连贯性和分类指导性,以期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切忌人为的大起大落。
凡借贷行为皆有逾期违约的可能性,地方债也不例外。因此,应有未雨绸缪之策,以求届时从容应对。笔者建议,设立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预警机制是建立一套全国总量和地方总量的警戒线指标,当接近或触及警戒线时,要对该地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发出分级警示。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化的警示系统,地方和中央联网。处置机制主要是在有些地方业已建立的偿债准备金之上,完善并加以制度化,即建立专为收储此类不良资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专项基金。原则上,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最后的托底,由中央收储基金,或由中央财政或其受托人向债权银行定向发行专门金融债券,对金融机构的此类不良资产进行甄别,予以收储。收储的资产假以条件或时日还可再予盘活。所以收储基金也要做到保值增值。但对那些债权或债务方主观责任造成的债务后果,一般来说,由当事人自食其果。此外,应对之策还有资产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债务重新安排等。▲(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