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节时,神州响彻回家声。“过年回家”的询问和讨论不仅雄踞媒体版面多日,也充斥于人际,成为嘘寒问暖的最佳话题。
过年,回家,两个动词捆绑一起,仿佛约定俗成的成语,仿佛必须实现的真理。可不是所有人都归心似箭,更多的人其实近乡情怯。调查显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成了不少中国人的心病。世易时移,过年,回家,就像两个曾经紧密相连的陆地板块,正在更深处的社会地壳运动影响下松动、漂移。
团圆,本是回家过年的最重要价值,有人倾其一年守望这珍贵时刻,有人却怀着一颗受审的心。调查显示,四成年轻人都患有春节“恐归症”,“谈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你爸妈什么时候能抱上孙子呢?”“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买房了吗?”……被列为年轻人最害怕的“毒舌”问题。与看重独立自主、极具隐私意识的新一代相比,父母长辈的兴趣单一、价值物化无疑让人厌倦,如此缺乏沟通的“团圆”只是徒具形式。
除了父母,还有亲友团这关。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开销太大、往来人情债、饭局车轮战都是原因。为父母,也为自己“面子”计,很多年轻人在派发红包、请客送礼时往往不甘示弱,不能量入为出,不惜超常花费,过后落得钱包与心灵两处空虚。
催回家过年,催婚,催生,催礼……这使得人们一边被春运大军裹挟着上路,一边忍不住要想,春节还能带给我们小时候的快乐吗?回家真的是春节必须的唯一选择?一个不团圆的春节必定是凄凉的?
32亿,是2014年春运预计的道路客运量人次。媒体习惯于简单地将其安在“过年回家”的煽情标题下;但实际上,其中的铁路客运量2亿多人次,才是最能反映异地打工与求学人员返乡人数的指标。看似数字庞大的春运,自驾出游和短距离走亲访友贡献不少。
中国日渐成熟的城镇化正在淡化“回家过年”的悲情。随着年轻人异地就业并频繁迁徙、城市越来越移民化,除开一部分刚需族,比如离家别子在外打工、暂时未能市民化的农民工,过年必须回家的人群必将稀释或分化,无论是一个人在外打拼的单身人士,或者已在异乡成家立业、站稳脚跟的年轻夫妇,如何过年,他们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感受爱和理解,才是春节回家的唯一理由。如果,无人相伴回家就让人失望,不能衣锦还乡就无颜见家乡父老,说明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未识得家人的价值和团圆的真意。
乡愁之愁,不止于思念故乡而不得归,而是回到故乡却在思念他乡。故乡物不是人亦非,昔日快乐时光一去不返,才是每个人心底最大的乡愁。在这个高速变迁的时代,有多少故乡被新建,有多少人像被移栽的树一样游走着,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年回家,只是回家,难解乡愁。
(原标题:不团圆的春节必定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