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络春晚是别有滋味的文化宵夜

2014年02月02日16:04  央视网

  如今春节年味越来越淡,各种传统习俗日渐式微,观看春晚已成一项新年俗。刚刚过去的除夕夜,观众们不仅检阅了冯小刚执导的央视春晚,还将掌声送给了2014年网络春晚。如果说央视春晚是除夕夜的文化年夜饭,那么,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全国百家网站打造的网络春晚,则可算是一桌别有滋味的文化宵夜。

  在受众定位上,网络春晚与央视春晚存在明显差异。央视春晚收视人群几乎覆盖所有年龄段和社会阶层,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得照顾不同收视群体的需求;而网络春晚自诞生起就将目标受众锁定为熟悉网络的年轻人,并旗帜鲜明地主打“年轻牌”。从韩国当红组合EXO-M到《中国好声音》人气选手吴莫愁、李琦,从影视新秀郑恺到《万万没想到》主演白客,网络春晚的演员阵容明显更年轻。

  在节目形式上,网络春晚几乎不受“规定动作”的桎梏,形式更灵活多样。冯小刚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改变央视春晚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很难——这台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晚会,每年都少不了红歌、戏曲选粹等“规定动作”,而且有不少单位和演员已成常客。但目前还只有四年历史的网络春晚,反倒因为“年轻”而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正因如此,网络春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蓬勃的朝气。

  在语言风格上,网络春晚在“接地气”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对网言网语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诸如春晚这种全民关注的大型晚会,历来都是制造流行语的优良引擎,网络春晚由于能调动更多“网络红人”的资源,因而能生产出更多原汁原味的网络流行语。当网络神剧《万万没想到》的主创人员站上网络春晚的舞台,他们口中吐出的绝不会是过气的网络段子,而只会是当下最新鲜的网络流行语。

  在资源调配方面,网络春晚也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特质。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网络春晚本身就是实践“开门办春晚”理念的重要举措。网络春晚的节目征集、演员选拔、网络投票等都充分做到了集采众长,而网络春晚调用多家网站的主持人资源和宣传渠道,也值得观众点赞。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这台晚会无意于与传统春晚分庭抗礼,但站在观众的立场来看,除夕夜能多一个选择终究是一件好事。因此,如果网络春晚能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势必更能满足不同观众的差异化需求。特约评论员 汤嘉琛

 

(编辑:SN027)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蒋丰:日本AV女优只是一类“业界民工”
  • 王传涛:语言类节目再多也救不了春晚
  • 京华时报:查岗假日办别只看做情绪宣泄
  • 南都:没有气象条件是适宜燃放爆竹的
  • 南都:与其“抢头香”,不如“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