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微博依然是公共传播之王

2014年02月18日07:25  环球时报

  沈 阳

  最近春晚和东莞扫黄两个社交媒体事件提振了微博活跃度。东莞事件中,约有2万多名V发表看法,表明传统时政大V主导微博话题的时代已远去,段子手和草根型大V接管各类公共事件的娱乐化舆论场。

  尽管各界对微博活跃度的质疑络绎不绝,但微博作为公共传播的核心地位并未改变。原因是中国舆论的议程设置较大程度被网络主导,而网络又被微博所聚合和分发。尽管不少普通粉丝离开微博转入微信,但微博仍是意见领袖最轻便的表达平台,492位核心意见领袖只有189位开通微信公众号,其中60%很少更新。同时,媒体微博、政务微博和名人微博形成全局联动舆论,这一场景目前只有微博能实现。所以意见激荡和网络吐槽还得看微博。

  微信确实一度给微博带来一些冲击。不过微信朋友圈已进入疲惫期,需要公共信息的信息敏感人群部分回流微博。微信公众订阅号门槛也较高,团队或专业自媒体人才能坚持下来。

  根据春节期间的数据,微博3447万用户参与春晚互动,互动量6895万,春晚提及量同比增1.39倍。微信的信息发送总量是去年的2倍,高峰期每分钟有1000万条。QQ在除夕夜发送136亿条消息,高峰期每分钟高达3270万条。可见微博依然是公共传播之王,微信和QQ在私密分享方面既在互相PK,又在革电信运营商的命 。

  目前微博有2.5亿用户,微信国内已破4亿用户,两者均已是超级平台。微博确实存在不少运营短板,软件升级的快速性和价值性欠缺,对用户的过度骚扰,以及备受政府关注,治理也相应严格许多,这些都给微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微信由于其私密分享的高粘性,软件升级新招迭出,建立了繁荣生态圈。但微信的竞争指向更多是QQ以及庞大的阿里系和百度系。微博如能解决好自身问题,作为公共传播之王,仍然大有可为。

  微博是网络舆情中心,从爆料到舆论,微博是最快的生成平台。从舆论主体的多样性看,有极端意见者,有温和中立的网友,还有媒体、国际和政务微博;微博舆论演化是高速动态过程,往往一天之内,事件舆论就完成了从源起到高潮到衰退的整个过程。如果公共传播的信息被过度挤压进私密分享的小圈子中,显然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交流极为不利。欲将千姿百态的网络大V整体污名化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的倾向,显然也不利于舆论发展。

  微博的媒体属性很鲜明,而微信的网络特征十分耀眼。微博是广场文明,微信是部落文明,两种文明各有价值。社交网络的枯荣规则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第一批进入新平台的都是极客、意见活跃者和信息敏感人群。第一批逃离的也是这群人,微博要继续成长,唯一办法是不断给予营养丰富的新体验,使运营刺激和功能迭代的速度超越体验饱和或功能疲惫的速度。能不能打破社交网络的枯荣规则,则是伟大和平凡平台的区别。▲(作者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环球时报:向美国务卿“要自由”,好萌的表演
  • 法制日报:扫黄也要扫除舆论杂音
  • 环球时报:冲票房纪录比国外获奖更值得喝彩
  • 人民日报:不妨让老年人再社会化
  • 东方早报:不能让公务员变“公务爷”